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朝堂被宦官与外戚轮流把持,天下大乱。
在冀州的一片荒原之上,狂风裹挟着沙尘,无情地抽打在一群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流民身上。
他们拖家带口,步伐沉重,眼神中满是对生存的渴望与迷茫。
苏羽,便是这流民中的一员。
他身形清瘦,头发蓬乱,却有着一双明亮且坚毅的眼睛,在这绝望的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父母早亡的他,自小便在乱世中挣扎求生,凭借着超出常人的聪慧和对世事的敏锐洞察,在流民队伍中勉强维持着生计。
然而,饥饿、疾病和战乱,时刻威胁着他的生命,让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
这日,流民队伍正缓缓前行,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众人惊恐地望去,只见一支威风凛凛的骑兵队伍朝着他们疾驰而来。
为首的一员大将,身材高大魁梧,宛如一座巍峨的小山,手中一柄开山巨斧在日光下闪烁着寒光,正是冀州上将潘凤。
潘凤此次奉命巡视周边,以确保冀州边境不受山贼和其他势力的侵扰。
当他看到这支流民队伍时,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怜悯。
在这乱世之中,百姓的生活实在太过艰难。
就在他准备下令绕过流民继续前行时,一个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
苏羽,在流民们惊慌失措的人群中,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恐惧地西处逃窜,而是镇定地站在原地,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与他的身份和处境不相符的冷静与智慧。
潘凤心中一动,他征战多年,阅人无数,深知这样的眼神背后,往往隐藏着非凡的才能和勇气。
潘凤驱马来到苏羽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大声问道:“小子,你叫什么名字?
为何如此镇定?”
苏羽毫不畏惧地首视着潘凤的眼睛,拱手答道:“回将军的话,小人苏羽。
生死有命,慌乱又有何用?
况且,将军您一看便知是仁义之师,想必不会为难我们这些可怜的百姓。”
潘凤听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好小子,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见识和胆量!
你可愿随我回冀州城,凭你的本事,定能谋个好前程,不必再跟着这群流民受苦。”
苏羽心中一震,这突如其来的机会让他既惊喜又犹豫。
他深知,跟着流民队伍,未来只有无尽的苦难和死亡;而跟随这位威名赫赫的潘将军,或许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能在这乱世中为百姓做些什么。
但他也明白,这其中必然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和挑战。
短暂的思考后,苏羽单膝跪地,坚定地说道:“苏羽愿追随将军,效犬马之劳!”
潘凤满意地点点头,大手一挥,带着苏羽和他的骑兵队伍朝着冀州城的方向疾驰而去。
回到冀州城后,潘凤将苏羽安排在自己的麾下,让他跟随士兵们一起训练。
苏羽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很快便掌握了各种军事技能,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使用兵器,他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在一众士兵中脱颖而出。
潘凤对苏羽的表现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他时常亲自指点苏羽的武艺和兵法,还将自己多年征战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苏羽也不负所望,不仅在军事技能上进步飞速,在谋略和智慧方面也日益成熟。
他深知,自己能有今天的机会,全靠潘凤的赏识和栽培,因此,他对潘凤充满了感激和忠诚,暗暗发誓,一定要报答潘凤的知遇之恩。
然而,这乱世的风云变幻,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残酷和无情。
不久之后,一场决定冀州命运的大战即将爆发,而苏羽和潘凤的命运,也将在这场战争中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