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叫做《医道国语版60集是作者名药缘杨的小主角为服用导本书精彩片段:中风门所谓中指的是真中又有中腑、中脏、中血脉的区中是病邪侵袭在体外在有六经的症状表和伤寒六经传变的症状没有差如果中了太阳就用桂枝汤治中了阳明就用葛根汤加桂枝来治中了少阳用小柴胡汤加桂枝来治具体的方法都在伤寒门中详细记这里就不再赘述中是病邪侵袭在体病人会突然眩晕仆倒、昏沉冒不省人有的还会发出像拉锯一样的痰鸣治疗时应该根据...
主角:服用,导致 更新:2025-04-09 03:30:2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中风门
所谓中风,指的是真中风。又有中腑、中脏、中血脉的区别。中腑,是病邪侵袭在体表。外在有六经的症状表现,和伤寒六经传变的症状没有差别。如果中了太阳经,就用桂枝汤治疗。中了阳明经,就用葛根汤加桂枝来治疗。中了少阳经,用小柴胡汤加桂枝来治疗。具体的方法都在伤寒门中详细记载,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中脏,是病邪侵袭在体内。病人会突然眩晕仆倒、昏沉冒闷,不省人事,有的还会发出像拉锯一样的痰鸣声,治疗时应该根据脏腑的寒热属性来分别处理。假如病人平素体质虚寒,或者突然感受新寒,那么风邪与水湿之邪相遇,寒冷的感觉如同寒水透骨,这时的风就是寒风。假如病人平素体内有积热,或者郁火突然暴发,那么风就会趁着火势,火又借助风威,这时的风就是热风。
如果是热风导致的中风,大多表现为闭症,症状是牙关紧闭,两手握拳。治疗方法应当是疏风开窍,先使用搐鼻散吹入鼻孔,接着用牛黄丸灌服。如果大便干结不通,腹部胀满闷痛,火势非常旺盛的,就用三化汤来攻下。
如果是寒风导致的中风,大多表现为脱症,症状有手撒开是脾脏气绝的表现,眼睛闭合是肝脏气绝的表现,嘴巴张开是心脏气绝的表现,呼吸时发出鼾声是肺脏气绝的表现,遗尿是肾脏气绝的表现,更有双目直视,头部摇晃且向上窜动,头发直竖如同木桩,汗出得像珠子一样,这些都是气绝脱证的症状。治疗方法应当是温补元气,要赶紧用大剂量的附子理中汤灌服。如果痰涎壅盛,就用三生饮加人参灌服。偶尔也有寒痰壅塞,病情介于闭症和脱症之间,不适合马上用补药的情况,这时用半夏、橘红各一两,浓煎成一杯,用生姜自然汁对冲,频繁地灌服,病人就会苏醒,然后再根据他的虚损情况进行调理。
然而我自己回想生平,用附子理中汤治愈的病人很多。用牛黄丸治愈的病人,也常常有。只有三化汤这个方剂,我从来没有用过。这肯定是因为天时、地理环境、人的体质等不同的缘故。不过治疗寒热的方剂,明确地同时存在,古代的方剂都在,这些方法不能被忽视。所以把它们都留存下来,以备参考斟酌。
中血脉,是病邪侵袭在经络之中。症状是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这种情况用大秦艽汤来主治。如果偏在身体左侧,就加大四物汤的用量;偏在身体右侧,就用四君子汤来辅助治疗;如果左右两侧都患病,就用八珍汤来辅助治疗,并且配合虎骨胶丸。这就是治疗真中风的大致方法。
口噤嘴巴紧闭、角弓反张身体向后弯曲,像弓一样,这是痉病。只是嘴巴紧闭并且同时伴有角弓反张的,是已经形成了痉病,用小续命汤治疗。嘴巴紧闭但没有角弓反张的,是还没有形成痉病,用大秦艽汤治疗。关于痉病的详细情况都在前面伤寒兼症中有所记载,应该仔细地查阅核对。
不语,有属于心经、脾经、肾经的不同情况,还有因为风寒侵袭会厌,突然不能发声的情况。总的治疗方法是:如果是因为痰迷心窍导致的,应当清心火,用牛黄丸、神仙解语丹治疗。如果是因为风痰聚集在脾经导致的,应当疏导痰涎,用二陈汤加竹沥、姜汁,并且使用解语丹。如果是因为肾经虚火上炎导致的,应当滋补肾阴,用六味汤加远志、石菖蒲。如果是因为肾经虚寒导致厥逆的,应当温补肾阳,用刘河间的地黄饮子,或者用虎骨胶丸加鹿茸。如果是风寒侵袭会厌,导致声音不响亮的,用甘桔汤加一些疏散风寒的药物。
遗尿,被称为肾绝,大多很难救治。然而眼睛上翻同时遗尿的,是肾绝;如果眼睛没有上翻,只是遗尿的,大多属于气虚,重用人参、黄芪等药物来补气治疗就会痊愈。
桂枝汤、葛根汤、小柴胡汤的具体内容都在伤寒部分可以看到。
搐鼻散:治疗一切中风的病症,病人不省人事。用这个药吹入鼻孔中,有打喷嚏反应的能存活,没有打喷嚏反应的就很难治疗。
配方:细辛去掉叶子、皂角去掉外皮和内弦,各一两;半夏生用,五钱。
把这些药研磨成极细的粉末,用磁瓶收藏好,不要让药气泄漏,使用的时候吹入鼻孔中一二分的量,让病人打喷嚏。
牛黄丸:治疗中风后痰火闭结,或者出现抽搐、瘫痪,说话不流利,精神恍惚、眩晕,精神昏沉,不省人事,或者气喘咳嗽、痰涎壅盛,心烦等症状。
配方:牛黄六钱;麝香、龙脑,以上三味药另外研磨;羚羊角、当归用酒洗、防风、黄芩、柴胡、白术、麦冬去掉心、白芍,各七钱五分;桔梗、白茯苓、杏仁去掉外皮和尖、川芎、大豆黄卷、阿胶,各八钱五分;蒲黄、人参去掉芦头、神曲,各一两二钱五分;雄黄另外研磨,四钱;甘草二两五钱;白蔹、肉桂去掉外皮、干姜,各三钱七分;犀角镑,一两;干山药三两五钱;大枣五十枚,蒸熟烂,去掉皮和核;金箔六百五十片,留二百片作为药丸的包衣。
把这些药研磨成细末,用炼蜜和枣膏一起做成药丸,每一两药末做成十丸,用金箔作为包衣,每次服用一丸,用温水化开送服。
三化汤:治疗中风入脏,热势非常旺盛,闭结不通,大小便阻隔不行,这是因为风火相互搏结导致的热风型中风,用这个方剂来主治。如果体内有寒气,大便反而硬结,这叫做阴结。阴结的情况,遇到温暖的气候,寒水自然会化解,不能误用攻下的药物,一旦误用就无法挽救了,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配方:厚朴用姜汁炒、大黄用酒蒸、枳实面炒、羌活,各一钱五分。
用水煎服。
附子理中汤:在中寒部分可以看到。治疗寒风侵袭导致中脏,体内阴冷之气极盛,脱症随即出现,这是风邪与水湿之邪相遇,形成寒风导致的中风。赶紧服用这个药,病人还有存活的希望。如果病症属于脱症,要是误用了疏通开窍的药物,就好比人已经掉进井里了还往里面扔石头。必须用大剂量的参附汤来服用,才是正确的方法。
三生饮:治疗寒风侵袭导致中脏,脉象六脉沉细,痰涎壅塞在喉部,病人不省人事,这是寒痰导致厥逆的症状。
配方:生南星、生乌头去掉皮和尖、生附子,各一钱五分;生姜五片;生木香五分。
用水煎服。薛立斋说:三生饮是疏通经络、治疗寒痰的良药,是有强大功效的神妙方剂。每次服用必须用人参一两左右,驾驭着这些药物来发挥作用,这样才可以驱除外部的邪气并且补益正气,否则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导致病情恶化。看看前代贤医使用芪附汤、术附汤、参附汤等方剂,其中的道理就可以明白了。
大秦艽汤:治疗风邪侵袭经络,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者说话不流利,这是因为血虚不能滋养筋脉,应该用养血疏风的方剂来治疗。医经上说:治疗风病要先治疗血,血行通畅了风邪自然就会消失,就是这个道理。
配方:秦艽一钱五分;甘草炙、川芎、当归、芍药、生地、熟地自制、茯苓、羌活、独活、白术、防风、白芷、黄芩用酒炒,各八分;细辛二分。
用水煎服。如果病人烦躁口渴,就加石膏一钱五分。阴雨天就加生姜三片,春夏季节加知母八分。
我私下认为这个方剂,在病症初期适宜使用,如果时间久了,就应该以四物汤、四君子汤为主,再用一些治风的药物作为辅助,这样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的具体内容都在虚症部分可以看到。
虎骨胶丸的具体内容在痹症部分可以看到。
神仙解语丹
配方:白附子炮制、石菖蒲去掉毛须、远志去掉心,用甘草水泡后炒制、天麻、全蝎去掉尾巴,用甘草水清洗、羌活、南星用牛胆炮制多次效果更佳,以上各一两;木香五钱。
把以上药物研磨成粉末,用面糊做成药丸,像龙眼一样大。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汤送服。
二陈汤
配方:陈皮、茯苓、半夏用姜汁炒制、甘草炙制,各一钱五分。
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用水煎服。
六味汤
具体内容在后面的类中门可以看到。
地黄饮子
配方:熟地经过九次蒸晒,二钱;巴戟去掉心、山萸肉去掉核、肉苁蓉用酒浸泡后焙干、石斛、附子炮制、五味子捣碎后炒制、白茯苓,各一钱;石菖蒲去掉毛须、桂心、麦冬去掉心、远志去掉心,用甘草水泡后炒制,各五分。
加入少许薄荷,生姜一片,大枣二枚。用水煎服。如果气虚就加人参二钱。
甘桔汤
具体内容在伤寒咽痛部分可以看到。
类中风
所谓类中风,指的是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这几种情况。一共有八种,它们和真中风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不同。然而类中风中也有和真中风同时出现的情况,必须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表现来加以辨别。凡是真中风的症状,一定会涉及经络,大多会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这和类中风中专门由气引发的病症是不一样的。然而风趁着火势,邪气趁着人体虚弱侵入,寒风相互搏击,暑气与风相互影响,饮食不当引发风邪,各种各样的变症有很多,一定要详细、精细地加以辨别。如果确实是真中风,就使用前面治疗风症的方法。如果确实是类中风,就按照本门的方法来治疗。如果确实是真中风和类中风同时出现,就把两门的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不会有弊端。现在把类中风的各种症状详细列举在后面,让学习的人一看就清楚明白。
1. 火中:火从外部侵入的,叫做贼火,是实火。火从体内产生的,叫做子火,是虚火。火中这种病症,实在是因为调养休息不当,心火突然变得旺盛,肾水又虚弱衰败,无法制约心火,所以突然昏倒,不能当作实火来论治。比如因为发怒引发肝火,就用逍遥散治疗。心火郁结,就用牛黄清心丸治疗。肺火壅塞不通,就用贝母瓜蒌散治疗。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脏,就用加味归脾汤治疗。肾火枯竭,虚火上炎的,就用六味地黄汤治疗。如果是肾经阳虚,虚火不能回归到原来的位置的,就用八味地黄汤、刘河间的地黄饮子来主治。这就是治疗火中的方法。有人问:火中却用肉桂、附子这些药,是为什么呢?回答是:肾阳上越散失,就会导致丹田虚寒。那些痰涎上涌的,是因为水不能回归到原来的位置。面色发红、烦躁不安的,是因为火不能回归到原来的位置。只有肉桂、附子加上八味地黄汤里的药物能够引火归原,火回到水中,那么水就能滋养木,木不会生风,风自然就会平息了。
2. 虚中:凡是人体质虚弱,过度劳累,损伤了元气,导致痰涎壅盛、气机上浮,突然昏倒。应该用六君子汤来主治。如果是中气下陷的,就用补中益气汤来主治。
3. 湿中:湿中,也就是痰中。凡是人喜欢吃肥腻甘甜的食物,或者喝烈性酒、吃乳酪,那么湿邪就会从体内产生。或者处于山林中的瘴气里,久雨天气阴晦潮湿,或者远行时蹚水,坐着或躺着在潮湿的地方,那么湿邪就会从外部侵入。湿邪会产生痰,痰会产生热,热会产生风,所以会突然昏倒没有知觉。用苍白二陈汤来主治。
4. 寒中:凡是人突然受到寒邪侵袭,突然口鼻气息冰冷,手脚厥冷,或者腹痛,腹泻出未消化的食物,或者身体僵硬,嘴巴紧闭不能说话,四肢颤抖,这是寒邪直接侵入到体内。应该用姜附汤,或者附子理中汤加肉桂来主治。
5. 暑中:凡是人在烈日下务农,或者在长途旅行中,被暑气逼迫,突然昏倒,自汗、面部污垢,昏迷不省人事,要赶紧用《千金》消暑丸灌服。病人马上就会苏醒。这个药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所有治疗暑病的药都比不上它。每个村落都应该提前准备好。灌服苏醒后,用益元散来清热,或者用四味香薷饮,去掉厚朴,加入丹参、茯苓、黄连来治疗。如果是虚症就加人参。其余详细内容在伤暑门中论述。
6. 气中:因为七情导致气机郁结,或者因为发怒引发肝气上逆,导致气机上逆、痰涎壅盛,牙关紧闭。和中风非常相似,但是中风病人身体发热,气中病人身体发凉,中风病人脉象浮,气中病人脉象正常,而且气中这种病有明确的病因,必须仔细探究,应该用木香调气散来主治。
7. 食中:喝酒吃饭过量,或者因为恼怒,导致食物堵塞在胸中,胃气不能正常运行,突然昏倒。应该用橘红二两,生姜一两,炒盐一撮,煎汤灌服让病人呕吐。接着用神术散来调和胃气。病情最严重的,胸部高高胀满闷痛,堵塞不通,或者牙关紧闭,昏厥眩晕不省人事,只要心口还是温热的,就用独行丸来攻下。药服下去后,病人或者呕吐或者腹泻,自然会逐渐苏醒。如果腹泻不止,就用冷粥汤给病人喝,腹泻就会停止。
8. 恶中:登上坟墓、进入庙宇,在寒冷的屋子里停留,导致邪气侵犯身体,突然胡言乱语,或者头面部颜色青黑灰暗,昏迷不省人事。要赶紧用葱姜汤灌服,接着用神术散来调理,苏合丸也很好。
加味逍遥散
治疗肝经郁火,导致胸胁胀痛,或者出现寒热症状。甚至肝木生风,出现眩晕、身体摇晃,或者咬牙、发生痉挛,一只眼睛斜视,一只手或一只脚抽搐,这些都是肝气不调和的症状。医经上说:木气郁结就要使它疏泄条达,就是这个道理。
配方:柴胡、甘草、茯苓、白术、当归、白芍、丹皮、黑山栀,各一钱;薄荷五分。
用水煎服。
牛黄清心丸
具体内容在真中门可以看到。
贝母瓜蒌散
配方:贝母二钱、瓜蒌仁一钱五分、胆南星五分、黄芩、橘红、黄连炒制,各一钱;甘草、黑山栀,各五分。
用水煎服。
加味归脾汤
配方:黄芪一钱五分、人参、白术、茯神、当归、枣仁炒制,各一钱;远志去掉心,用水泡,甘草炙制,各七分;丹皮、黑山栀,各八分。
加元眼肉五枚,用水煎服。
六味地黄汤
可以滋养肾水、制约虚火,就不会有上盛下虚的毛病。
配方:大熟地四钱、山萸肉去掉核、山药,各二钱;丹皮、茯苓、泽泻,各一钱五分。
用水煎服。在这个方剂的基础上加上肉桂、熟附子各五分,叫做八味地黄汤。如果做成药丸,就把药物的用量增加到原来的十倍,用炼蜜做成药丸,像梧桐子一样大。
地黄饮子
具体内容在真中部分可以看到。
六君子汤
调理脾胃、祛除痰邪。
配方:人参、茯苓、白术用陈土炒制、陈皮去掉白瓤、甘草炙制、半夏用汤泡七次,各一钱。
加生姜五分,大枣二枚,用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如果中气下陷,应该服用这个方剂来提升中气。
配方:黄芪一钱五分、白术用陈土炒制、人参、当归、甘草炙制,各一钱;柴胡、升麻,各三分;陈皮五分。
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用水煎服。
苍白二陈汤
在中风部分可以看到,就是二陈汤,再加上苍术、白术各一钱。
姜附汤
在诸方补遗部分可以看到。
附子理中汤
在真中部分可以看到。
千金消暑丸
治疗中暑后昏迷不醒,以及伏暑天气停滞饮食,出现呕吐、腹泻,所有治疗暑病的药都比不上它。
配方:半夏用醋煮,四两;茯苓、甘草,各二两。
把这些药一起研磨成细末,用生姜自然汁做成糊丸,像绿豆一样大,每次服用五六十丸,用开水送服,如果昏迷不醒,就把药丸碾碎灌服。我用这个药治疗中暑的病症,多次见效。有一位老人,昏厥了半天,服用这个药后马上就苏醒了,接着用香薷饮去掉厚朴,加入丹参、茯苓给他服用,就痊愈了。因此我劝各个村落都提前准备好这个药以便应用,作为救济的办法。并且嘱咐同行们,提前制作这个药,来推广救人的医术。
益元散
可以通利九窍,清除暑热,祛除烦躁口渴,是治疗暑病的圣药。
配方:甘草一两;滑石六两,选用白色细腻的,用水飞过。
把以上药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五钱,用新汲的水调服,或者用灯心草煎汤,等汤冷了以后调服。
四味香薷饮
在伤暑部分可以看到。
木香调气散
可以平定肝气,调和胃气。
配方:白蔻仁去掉壳后研磨、檀香、木香,各一两;丁香三钱;香附五两;藿香四两;甘草炙制、砂仁、陈皮,各二两。
把以上药物研磨成细末,每次服用二钱,加入少许盐,用开水冲调服用。
神术散
这个药能够治疗时行的不正之气,出现发热、头痛,伤食停滞饮食,胸部胀满、腹痛,呕吐、腹泻,并且能够解除秽气、驱除邪气,去除山林中的瘴气,治疗鬼疟、尸注,以及中食、中恶等各种病症,效果非常迅速。我曾经配制这个药广泛送给病人,药一到病就好了,没有不应验的。
配方:苍术用陈土炒制、陈皮、厚朴用姜汁炒制,各二斤;甘草炙制,十二两;藿香八两;砂仁四两。
把这些药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钱,用开水调服。
独行丸
治疗中食病情严重的情况,胸部高高胀满闷痛,呕吐的方法没有效果,必须用这个药来攻下。如果病人昏厥眩晕不醒,四肢僵硬,只要心口还是温热的,就撬开牙齿灌服这个药。
配方:大黄用酒炒制、巴豆去掉壳和油、干姜,各一钱。
把这些药研磨成细末,用姜汁做成药丸,像黄豆一样大,每次服用五七丸,用姜汤化开送服。如果服用后腹泻不止,就用冷粥汤给病人喝,腹泻就会停止。
苏合丸
治疗劳瘵骨蒸,疰忤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鬼魅,瘴疟疫疠,瘀血导致月经闭止,痃癖疗肿,惊痫中风,中气痰厥,昏迷等病症。
配方: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炒制后去掉毛须、朱砂用水飞、诃黎勒煨制后取皮、檀香、安息香用酒熬成膏、沉香、麝香、丁香、荜拨,各二两;龙脑、熏陆香另外研磨、苏合香,各二两。
把以上药物研磨成细末,研磨均匀,用安息香膏和苏合香油,加上炼蜜制成药丸,像弹子一样大,用蜡封好,用红色的绢布包着放在心口的位置带着,一切邪祟都不敢靠近。
伤暑 霍乱 搅肠痧
古代称在安静状态下得的病为中暑,在活动状态下得的病为中热。暑属于阴而热属于阳,其实不细想“暑”这个字,它以“日”字为头,正是说热气侵袭人体。夏日炎炎,这是太阳的元气,人接触到就会患上暑病。至于所谓在安静状态下得的病,其实是在深宅大院、临水楼阁中纳凉,使用大扇、风车,又喜欢吃瓜果,从而导致的寒病。有的出现头痛、身体疼痛,发热怕冷的症状,这是外感寒邪。有的出现呕吐、腹痛,四肢冰冷的症状,这是寒邪直接侵入体内,这和暑症有什么关系呢?大体来说,暑症的辨别方法,以自汗、口渴、心烦、小便发红、身体发热、脉象虚弱为准确的依据。
然而暑症又有伤暑、中暑、闭暑的不同。伤暑,是感受暑气较轻的情况。症状是烦热、口渴,用益元散来主治。中暑,是感受暑气较重的情况。症状是大量出汗,昏沉闷绝不省人事,或者心烦、气喘、大声喊叫、胡言乱语。在昏沉闷绝的时候,用消暑丸灌服,病人马上就会苏醒。苏醒之后,就检验暑气的轻重程度来进行清热治疗,症状轻的用益元散,症状重的用白虎汤。闭暑,是体内伏藏着暑气,而外部又被风寒之邪闭阻。症状有头痛、身体疼痛,发热怕冷,这是风寒之邪导致的。口渴、心烦,这是暑气导致的。用四味香薷饮加上荆芥、秦艽来主治。
又有在暑天感受湿气,出现呕吐、腹泻,引发霍乱,这是饮食停滞、水饮不化所导致的,应该分辨是寒症还是热症来进行治疗。热症,病人一定会口渴,用黄连香藿饮来主治;寒症,病人不口渴,用藿香正气散来主治。还有干霍乱这种病症,想呕吐却吐不出来,想腹泻却泻不出来,肚子搅痛得厉害,短时间内就可能发生病变。古代的方剂用烧盐和阴阳水一半凉水一半开水混合后引导病人呕吐,或者用陈皮一同煎药催吐,或者用存放多年的陈香圆煎汤效果更好。这种病俗称搅肠痧、乌痧胀,都属于这一类。这是因为秽气闭塞了经脉,导致气滞血瘀,脾土壅塞胀满,不能正常运化转输,失去了天地正常运行的规律,就会出现胀满闭塞的危险情况。所以治疗的方法一定要迅速,切记不要让病人喝米粥汤,吃各种食物,一旦吃进去病情就会加重,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消暑丸、益元散的内容在类中部分可以看到,白虎汤的内容在阳明腑病部分可以看到。
四味香薷饮
治疗风寒闭暑的病症,症状有头痛、发热、心烦、口渴,或者呕吐、泄泻引发霍乱,或者两足抽筋。凡是闭暑之症暑气不能发散出来的,非用香薷不可。香薷是消暑的重要药物,然而医书把它称为散剂,世俗认为它是夏天禁用的药物,夏天既然禁用,那应该在什么时候用呢?这种没有根据的说法,让良药蒙受委屈,实在令人惋惜,所以要在这里分辨清楚。
配方:香薷、扁豆、厚朴用姜汁炒制,各一钱五分;甘草炙制,五分。
用水煎服。如果兼有风寒之邪,就在本方中加入荆芥、秦艽、蔓荆子。如果兼有霍乱呕吐、泄泻,心烦、口渴,就在本方中加入黄连。如果两足抽筋,就在本方中加入木瓜、茯苓。木瓜是治疗抽筋的神奇药物。如果风邪和暑邪相互搏击,引发抽搐,就在本方中加入羌活、钩藤。凡是暑症不适合发汗,现在使用治风的药物,是因为暑症中夹杂着风邪。如果暑邪和湿邪相互搏击,这种病叫做湿温,误发汗就会成为重暍暑病的一种严重情况,大多很难治疗,应该用苍术白虎汤。现在的医生不论暑症还是湿症,一概进行发散治疗,伤害了不少人的生命。
藿香正气散
治疗在暑天因为贪凉饮冷,引发霍乱,症状有腹痛、呕吐、泄泻,怕冷、高热。
配方:藿香、砂仁、厚朴、茯苓、紫苏、陈皮,各一钱;白术用土炒制、半夏、桔梗、白芷,各七分;甘草炙制,五分。
加生姜三片,用水煎服。
清暑益气汤
提前服用这个药,可以预防暑气。
配方:黄芪一钱五分;白术一钱;人参、当归、陈皮、麦冬去掉心、炙甘草,各五分;扁豆二钱;茯苓七分;升麻、柴胡、北五味,各三分;神曲四分;黄柏、泽泻,各二分。
用水煎服。
疫疠
关于疫疠的论述已经在第一卷中出现,分为疫疠来路两条,去路三条,治疗方法五条,详细而且完备了。总的治疗方法是,时行疫气从经络侵入人体,症状是头痛、发热,应该微微发散,用香苏散来发散。病气通过传染,从口鼻侵入人体,症状是呕吐、恶心、胸部胀满,应该解除秽气,用神术散来调和。
如果这两条途径的邪气,都归并到体内,出现腹胀满闷,胡言乱语、发狂,嘴唇焦干、口渴的症状,用治疫清凉散来清热。如果大便不通,就加大黄来攻下。在治疫清凉散中,人中黄这一味药,是退热的重要药物,解除秽气的灵丹妙药,医生如果缺少这味药而不准备,怎么能取得疗效呢?
又有体质虚弱的人患上疫疠,或者患病时间久了体质变虚,或者因为错误治疗导致体质变虚的,必须把人参、白术、当归等药物,加入到清凉药物中,来扶助正气。如果病气逐渐消退,正气非常虚弱,更应该以补益正气为主。除了发散、解秽、清中、攻下这四种方法之外,用补法来协调运用,这是取得万全疗效的策略。
我曾经用麦冬、生地各一两,加入人参二三钱,来挽救津液。又曾经用人参汤,送服加味枳术丸,来治疗体质虚弱的人出现郁热、大便不通的病症,病气消退而元气得以安稳。于是我把这些方法当作自己治病的有效办法,郑重地告诉同行们,大家各自用心记住。又有一种头面肿大的病症,叫做大头瘟。还有颈项粗肿的病症,叫做蛤蟆瘟,古代的方剂普济消毒饮都可以主治。但是如果头肿得非常厉害,必须用针砭的方法治疗,如果医生不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病人又因为害怕而不接受治疗,大多会导致溃烂破裂、腐烂不堪而难以救治。如果颈肿得非常厉害,必须用橘红淡盐汤让病人吐出痰液,再用前面的方剂,加大甘草和桔梗的用量来主治,必须尽早治疗,不能忽视。
香苏散的内容在太阳症部分可以看到,神术散的内容在类中部分可以看到。
治疫清凉散
配方:秦艽、赤芍、知母、贝母、连翘,各一钱;荷叶七分;丹参五钱;柴胡一钱五分;人中黄二钱。
用水煎服。如果伤食导致胸部胀满,就加入麦芽、山楂、萝卜子、陈皮。如果胁下有痞块,就加入鳖甲、枳壳。如果昏沉、胡言乱语,就加入黄连。如果热得厉害、口渴,能大量喝水的,就加入石膏、天花粉、人参。如果大便不通,腹中胀痛,就加大黄来攻下。体质虚弱的人自汗多,就加倍用人参。津液稀少的,就再加入麦冬、生地。如果是时行寒疫,不能轻易使用凉药,应该斟酌用药。
普济消毒饮、针砭法的内容都在头痛部分可以看到
加味枳术丸的内容在腹痛部分可以看到
制人中黄法
用竹筒,两头保留竹节,刮去青皮,开一个孔,把甘草装满,仍然用木屑塞住开口,用融化的松香封固,用绳子扎紧,在腊月初一日,投入到厕所的粪缸中,满一个月后,取出来,用水冲洗,然后劈开竹筒,把甘草晒干,收藏起来备用。
有人问:香苏散、神术散,是芳香的药物,人中黄是有秽气的药物,然而都用它们来解除疫毒,消除秽气,这是为什么呢?不知道邪气侵犯上焦,上焦是清虚的部位,所以用芳香的药物来解除。邪气侵犯中下二焦,中下二焦是浊阴的部位,疫毒到了这里,结聚成为秽气,就不是芳香药物所能解除的,必须用秽气来攻击秽气,这样秽气才能消除,这就是人中黄使用的原因,所以非常恰当。疾病有先后顺序,有发生的部位,有变化,而用药也要随之变化,这才是灵活的治疗方法。医生应该常常记住这一点,不只是治疗疫疠这一方面是这样。
虚劳
黄帝说:阴虚会产生内热,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说:因为过度劳累疲倦,形体和元气都衰弱减少,水谷之气不充盛,上焦的气机不能正常运行,下脘的通道也不通畅,胃气郁积生热,热气熏蒸于胸中,所以产生内热。这说的是气虚的症状表现。李东垣遵循这个说法,提出了补中益气的理论,卓越不凡,流传千古。朱丹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认为人体阳气常常有余,阴气常常不足,人如果劳心过度、贪恋女色,导致肾元内伤的,大多属于真阴亏损,应该用六味汤加上知母、黄柏,滋补肾阴,那么虚火自然就会下降,这又是从血虚的角度来说的。后人谈论补气的方法时,就尊崇李东垣的理论;谈论补血的方法时,就尊崇朱丹溪的理论。并且说:水是天一之元代表人体的根本,土是万物之母代表脾胃的重要性,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然而阳虚比较容易补养,阴虚却难以治疗。治疗虚损病症的医生,应当在病人阴血还没有枯竭的时候就尽早进行补养。患有虚损病症的病人,应当在身体还没有枯竭的时候就重视调养,这样或许还能有好的效果。
大凡虚劳的病症,大多会出现吐血、痰涎上涌、发热、梦遗、月经闭止,以及肺痿、肺疽、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只能侧卧、传尸、鬼注等各种疾病。现在按照葛仙翁《十药神书》的体例,增减治疗方法,罗列在下面,以便于查看。
甲字号方
以止咳为主。我发现虚损病症的形成,大多是由于吐血。而吐血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咳嗽。咳嗽的根源,大多是由风寒引起的。张仲景说:咳嗽并且喘息有声音,严重的甚至会吐血的情况,用麻黄汤治疗。李东垣借鉴他的意思,改用人参麻黄芍药汤。由此可见,咳嗽伴有痰中带血的症状,大多是由外感引起的,不能不仔细辨别。我治疗外感咳嗽,用止嗽散加上荆芥、防风、苏梗来发散表邪。发散表邪之后,如果肺气虚弱,就用五味异功散,通过补脾土来滋养肺金五行中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如果是虚症中夹杂着邪气,就用团鱼丸来治疗。虚损逐渐形成,咳嗽不止的时候,就用紫菀散、月华丸,既清热又滋补。这就是治疗虚劳咳嗽的关键诀窍。其余详细内容在本门中。
止嗽散的内容在后面咳嗽门可以看到。
五味异功散就是四君子汤加上陈皮,方剂内容在后面可以看到。
团鱼丸
治疗久咳不止,预防发展成劳瘵肺结核一类的病症。
配方:贝母去掉心、知母、前胡、柴胡、杏仁去掉外皮、尖以及有两个仁的,各四钱;大团鱼一个,重量在十二两以上,去除内脏。
把以上药物和团鱼一同煮,取团鱼肉连同汤汁一起吃,将药渣烘干研磨成粉末,用团鱼骨煮出一盏汁,调和药末做成药丸,像梧桐子一样大,每次服用二十丸,用麦冬汤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海藏紫菀散
润肺止咳,并且治疗肺痿。
配方:人参五分;紫菀、知母蒸制、贝母去掉心、桔梗、茯苓、真阿胶用蛤粉炒成珠,各一钱;五味子、甘草炙制,各三分。
用水煎服。
月华丸
滋阴降火,消痰祛瘀,止咳定喘,保护肺脏、平抑肝阳,消散风热,杀灭痨虫引起痨病的寄生虫,这是治疗阴虚引发咳嗽的神奇药物。
配方:天冬去掉心,蒸制;麦冬去掉心,蒸制;生地用酒洗;熟地经过九次蒸晒;山药用乳汁蒸制;百部蒸制;沙参蒸制;川贝母去掉心,蒸制;真阿胶,各一两;茯苓用乳汁蒸制;獭肝、广三七,各五钱。
用白菊花二两去掉花蒂,桑叶二两经霜的熬成膏,将阿胶融化在膏内,调和药物,稍微加一些炼蜜做成药丸,像弹子一样大,每次服用一丸,含化,一天服用三次。
乙字号方
以止血为主。大凡血症,有阳邪乘袭阴分的,有阴邪乘袭阳分的。比如脉象数快,体内有热,口舌干燥,或者平素血虚火旺,又加上喝烈酒、吃煎烤油炸的食物,这是热气沸腾上涌,逼迫血液妄行,叫做阳乘阴。治疗方法应当是清热降逆,用四生丸等方剂来主治。血止住之后,就用六味地黄丸来滋补。又比如脉象沉迟,口舌清爽滋润,平素体质虚寒,或者又感受了风冷之邪,这就如同天寒地冻,水凝结成冰一样,叫做阴乘阳。治疗方法应当是温阳散寒,用理中汤来主治。
大凡治疗血症,不论阴阳,都要把照顾脾胃作为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策略。确实是因为脾胃是决定病情吉凶的关键。医书上说:从上向下损伤的,第一次损伤在肺,第二次损伤在肝,第三次损伤在脾,如果超过了脾脾受损严重,就不可治疗了。从下向上损伤的,第一次损伤在肾,第二次损伤在心,第三次损伤在胃,如果超过了胃胃受损严重,就不可治疗了。所说的超过脾胃脾胃受损严重的情况,就是呕吐和泄泻。古人说过,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也不管是寒症还是热症,首先要让脾胃安和。朱丹溪说:大凡血症,必须用四君子汤之类的方剂来巩固疗效。他的话非常有道理。然而补脾养胃,不只是依靠药物,更在于饮食得当。《难经》说:损伤了脾脏的,要调节饮食,使饮食的寒温适宜。确实是因为饮食的补养,远远胜过药物。世上治疗虚损病症的人,也可以由此恍然大悟了。
四生丸
治疗阳盛阴虚,热邪逼迫血液妄行,导致吐血、咯血、鼻出血,治疗方法应当是清热降逆。
配方:生地黄、生荷叶、生侧柏叶、生艾叶,各等份。
切碎,一同捣烂至极烂,做成药丸,像鸡蛋一样大,每次服用一丸,用水煎,去掉药渣服用。吐血严重的,用这个药丸煎汤,调服花蕊散一二钱,效果更好。
花蕊石散
能够把瘀血化解为水,而且不损伤脏腑,真是神奇的药物。
配方:花蕊石一斤;明硫黄四两。
放入瓦罐内,封住罐口,用铁线紧紧扎好,用盐泥包裹,晒干,用硬炭围住,炼制两炷香的时间,研磨成细粉,筛过,每次服用二三钱,用童便、热酒调服。
喘
医经上说:“各种疾病出现气喘、胸满的症状,都与热邪有关。”大概是因为寒邪致病时呼吸微弱而且气息徐缓,热邪致病时呼吸粗重而且气息急促。由此看来,气喘属于火邪致病是毫无疑问的了。然而外感寒邪,以及脾肾虚寒,都能引发气喘,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都是由火邪导致的。
比如因为风寒外侵而引发气喘的,要用发散的方法治疗;寒邪直接侵入体内而引发气喘的,要用温阳的方法治疗;热邪传入体内,大便秘结而引发气喘的,要用攻下的方法治疗;暑热损伤正气而引发气喘的,要用清热并且补益的方法治疗;湿痰壅塞阻遏而引发气喘的,要用消除痰邪的方法治疗;燥火侵入肺脏而引发气喘的,要用滋润的方法治疗。这是外感气喘的治疗方法,各自的详细内容在相应的门类中。
至于因为七情导致气机郁结,郁火上冲而引发气喘的,要用疏通气机、使郁火畅达的方法,用加味逍遥散治疗;肾水亏虚而虚火上炎引发气喘的,要用滋补肾水、抑制虚火的方法,用知柏八味丸治疗;肾经真阳不足而虚火上泛引发气喘的,要用引火归原的方法,用桂附八味丸治疗;如果是因为脾虚不能滋养肺脏而引发气喘的,用五味异功散加桔梗,通过补脾土来滋养肺金五行中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这是内伤气喘的治疗方法。
外感导致的气喘,大多病位在肺;内伤导致的气喘,没有不与肾相关的。医经上说:“各种痿证、气喘、呕吐的病症,都与下焦有关。”平定气喘的方法,应当从肾经去查找真水、真火是否不足,并以此为主进行治疗。如果脾气非常虚弱,就以人参、白术为主进行治疗。人参、白术补脾土以滋养肺金,肺金旺盛就能滋养肾水,这是隔二补土生金,金生水、隔三补土间接生水的治疗方法。
还有哮症与气喘相似,会发出呀呷的声音不止,喘息时有声音,这是体表的寒邪束缚了体内的热邪,导致了这种疾病,用加味甘桔汤来主治,止嗽散也很好。从古至今治疗气喘、哮症的方剂和理论非常繁多,大致的意思总归不超出这些。
加味逍遥散的内容在类中部分可以看到。
知柏八味丸就是六味丸加上知母、黄柏,桂附八味丸的内容都在类中部分可以看到。
五味异功散的内容在虚症部分可以看到。
加味甘桔汤
治疗气喘、平定哮症。
配方:甘草五分;桔梗、川贝母、百部、白前、橘红、茯苓、旋覆花,各一钱五分。
用水煎服。
止咳散的内容在伤寒咳嗽部分可以看到。
吐血
突然吐血的情况,要以祛除瘀血为主,同时兼用降火的方法;长期吐血的情况,要以滋养阴液为主,同时兼用调理脾胃的方法。古代的方剂四生丸、十灰散、花蕊石散,是祛除瘀血、降火的方法;古代的方剂六味汤、四物汤、四君子汤,是滋养阴液、补脾的方法。
然而血症有外感和内伤的不同。比如咳嗽并且喘息有声音,严重的甚至吐血的,这是由风寒导致的,用加味香苏散来发散表邪;在烈日下务农,或者长途旅行,出现口渴、自汗并且吐血的,这是伤暑导致的,用益元散来清热;夏季火势旺盛,又加上秋季的燥邪,引发干咳,脉象洪大而且吐血的,这是燥火灼伤肺金导致的,用三黄解毒汤来降火。这是外感血症的治疗方法。
又比如阴虚导致吐血的,初期用四生丸、十灰散来化瘀,同时用生地黄汤来清热。血止住之后,就用地黄丸来滋补。阳虚导致大量吐血,出血量达到升斗之多的,初期用花蕊石散来化瘀,随后用独参汤来补气,接着用四君子汤、八珍汤等来调理。内脏虚寒导致吐血的,就如同天寒地冻,水凝结成冰一样,用理中汤来温阳。如果是因为七情导致气机郁结,发怒引发肝火而吐血的,就用加味逍遥散来疏通气机;因用力过度而吐血的,就用泽兰汤来促进气血运行。这是内伤血症的治疗方法。
血液以下行顺畅,上行则为逆。突然吐血的时候,气血还没有衰败,饮食正常,大便干结,治疗方法应当是引导血液下行。病情持续时间久了,气血衰微,饮食逐渐减少,大便不实,治疗方法应当是滋养阴血同时兼补脾气。大多数吐血、咯血的病症,都需要用四君子汤之类的方剂来巩固疗效,因为阴血是由阳气所化生的,脾气旺盛就能生血。治疗的人要牢记这一点。
四生丸的内容在虚症部分可以看到。
十灰散是祛除瘀血、生出新血、止血的良好方剂。
配方:大蓟、小蓟、茅根、茜根、老丝瓜、山栀、蒲黄、荷叶、大黄、乱发。
烧成灰并保存其药性,每次服用二三钱,用藕汤调服。
花蕊石散、六味汤、四物汤、四君子汤的内容都在虚症部分可以看到。
加味香苏散就是香苏散加上山栀、丹皮、丹参,方剂内容在伤寒太阳症部分可以看到。
益元散的内容在类中部分可以看到。
三黄解毒汤的内容在伤寒部分可以看到。
生地黄汤的内容在虚症部分可以看到。
独参汤、八珍汤的内容在虚症部分可以看到。
理中汤的内容在中寒部分可以看到。
加味逍遥散的内容在类中部分可以看到。
泽兰汤的内容在后面腰痛部分可以看到。
头痛
头部是诸阳经汇聚的地方,如果清阳之气不能上升,那么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导致头痛。然而头痛有内伤和外感的区别。外感风寒的,应该用发散的方法治疗。热邪传入胃腑,热气向上攻冲导致头痛的,应该用清热的方法治疗。直中症寒邪直接侵入脏腑,寒气向上逼迫导致头痛的,应该用温阳的方法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在伤寒门中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然而除了典型的风寒头痛之外,还有偏头风、雷头风、客寒犯脑、胃火上冲、痰厥头痛、大头天行、破脑伤风、眉棱骨痛、眼眶痛等病症。更有真头痛,病情严重到早上发病可能晚上就难保性命,情况更为危急。这些都应该仔细辨别。
偏头风,是半边头痛,有属于风热的情况,也有属于血虚的情况。属于风热的,会出现筋脉抽搐,或者鼻塞,常常流浊涕的症状,用清空膏来主治。属于血虚的,白天症状轻,夜晚症状重,疼痛连及眼角,用逍遥散来主治。
雷头风,是头痛并且出现核块状肿物,或者头部有雷鸣般的声响,大多属于痰火导致的,用清震汤来主治。
客寒犯脑,是脑部疼痛连及牙齿,手足厥冷,口鼻气息冰冷,用羌活附子汤来主治。
胃火上冲,脉象洪大,口渴并且喜欢喝冷饮,头部筋脉鼓起的,用加味升麻汤来主治。
痰厥头痛,胸膈部位有很多痰,一活动就会感到眩晕,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来主治。
肾厥头痛,头部沉重,足部有浮肿感,腰膝酸软,这就是《内经》中所说的下虚上实。肾气衰弱,就会出现下虚的情况,虚浮的火向上泛,所以就出现上实的症状。然而肾经有真水亏虚的情况,脉象必定细数而且无力;有真火亏虚的情况,脉象必定洪大而且无力。真水亏虚的,用六味丸治疗;真火亏虚的,用八味丸治疗。
大头天行,头部肿大,严重的像斗一样大,这是时疫导致的病症。症状轻的叫做发颐,肿胀在耳朵前后,都是火邪郁积导致的,用普济消毒饮来主治,并且可以用针砭的方法作为辅助治疗。
破脑伤风,是风邪从破损的地方侵入,症状大多是发生抽搐,用防风散来主治。
眉棱骨痛,或者眼眶痛,都属于肝经的病症。见到光亮就头痛的,属于血虚,用逍遥散治疗;疼痛得眼睛都难以睁开的,属于风热,用清空膏治疗。
真头痛,大多属于阳气衰弱。头部统领诸阳经,而脑是髓海,不能承受邪气的侵犯。如果阳气大虚,脑部受到邪气侵袭,就会引发真头痛,手足的颜色发青一直到关节处,这种情况病情很严重。要迅速用补中益气汤,加入蔓荆子、川芎、附子,并且同时服用八味丸,偶尔也有能够治愈存活的,不能忽视。
清空膏
配方:羌活、防风,各六分;柴胡五分;黄芩一半生用一半炒制,一钱二分;川芎四分;甘草炙制,一钱;薄荷三分;黄连用酒炒制,六分。
用水煎服。
逍遥散的内容在虚劳部分可以看到。
加味清震汤
配方:升麻一钱;苍术一钱;青荷叶一个,整个使用;甘草炙制、陈皮,各八分;蔓荆子、荆芥,各一钱五分;薄荷五分。
用水煎服。
羌活附子散
配方:羌活一钱;附子、干姜,各五分;炙甘草八分。
用水煎服。
加味升麻汤
配方:升麻、葛根、赤芍、甘草,各一钱;石膏二钱;薄荷三分。
加灯心二十节,用水煎服。
半夏白术天麻汤
配方:半夏一钱五分;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各一钱;甘草炙制,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三个;蔓荆子一钱。
如果是虚症就加人参。用水煎服。
六味丸、八味丸的内容在类中部分可以看到。
普济消毒饮
治疗大头症。肿胀严重的,应该用砭法治疗。
配方:甘草、桔梗、黄芩用酒炒制、黄连用酒炒制,各一钱;马勃、元参、橘红、柴胡,各五分;薄荷六分;升麻二分;连翘、牛蒡子炒制,各八分。
用水煎服。如果身体虚弱,加人参五分。如果大便不通,加大黄用酒煨制,一钱。我认为:这个病症用贝母、人中黄、荷叶效果更好。发颐症,加倍使用柴胡,加入丹皮;如果喉咙肿痛,加倍使用桔梗、甘草。
砭法
用细磁锋,用竹片夹住固定,紧紧扎好,露出磁锋半分,对着患处,另外用筷子敲击,遍刺肿胀的部位,让紫血尽量多流出为好。刺完后,用精肉贴敷一段时间,再用鸡蛋清,调和乳香末涂抹滋润。这个部位不适宜化脓,头部内部中空,耳朵前后又有很多曲折的地方,提脓拔毒往往多有不便,所以针砭之法绝不可少。
针法
用两枚小布针,用手法固定好,露出很少的针锋,遍刺肿胀的部位,出血后疼痛立刻就会缓解。再敷上前面的药物,自然就会消散。使用针砭的时候,必须心思端正、心意诚恳,咬紧牙关,下手刺针。
防风散
治疗破脑伤风。
配方:防风、生南星炮制,等量。
把以上药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童便冲酒调服。
补中益气汤的内容在类中部分可以看到。
心痛
在胸部之下,歧骨凹陷的部位,属于心脏所在的位置,这个部位发生疼痛,就叫做心痛。然而,心脏一般不会直接受到病邪侵袭,如果心脏直接受邪发病,那就是真心痛,病情极为严重,患者往往活不了多久。大凡心痛的情况,大多是心包络受到病邪侵犯。心包络,就像是心脏的护卫城墙。病邪就如同敌寇侵犯了护卫城墙,形势已经十分危险,更何况是直接侵犯心脏呢?所以一旦出现心痛,治疗必须要迅速。
心痛可以分为九种类型:第一种是气痛,第二种是血痛,第三种是热痛,第四种是寒痛,第五种是饮痛,第六种是食痛,第七种是虚痛,第八种是虫痛,第九种是疰痛,应该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进行治疗。
气痛,是由于气机壅塞,上攻并刺痛,疼痛的部位游走不定,治疗气痛可以用沉香降气散。血痛,疼痛有固定的部位,不会移动,转身或者侧身的时候,疼痛如同刀锥刺一样,治疗血痛可以用手拈散。热痛,患者会出现舌头发干、嘴唇焦燥,小便发红、大便干结,喜欢冷饮、害怕热食,疼痛有时发作,有时停止,脉象洪大有力,治疗热痛可以用清中汤。寒痛,疼痛突然发作,患者的手脚会感到冰冷,鼻子和嘴巴喜欢温热的东西,害怕寒冷,疼痛持续不断,脉象沉细无力,治疗寒痛可以用姜附汤加上肉桂。饮痛,是因为水饮在体内停留积聚,患者会出现干呕、吐出清涎,或者咳嗽、噎塞的症状,严重的时候,晃动身体能听到水的声音,脉象弦滑,治疗饮痛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食痛,是因为饮食不当而受伤,患者心胸部位胀满闷痛,不能用手按压,有时会出现泛酸、打嗝有腐臭味的症状,脉象紧滑,治疗食痛可以用保和汤。虚痛,患者会有心悸、怔忡的症状,用手按压疼痛就会停止,治疗虚痛可以用归脾汤。虫痛,患者的面色发白、嘴唇发红,或者嘴唇上下有白斑点,或者口中吐出白沫,饥饿的时候疼痛更加厉害,治疗虫痛以驱虫为主。疰痛,是因为触碰到了邪祟,突然发生心痛,患者的面部和眼睛颜色发青发暗,或者昏迷、胡言乱语,脉象忽大忽小,或者两手的脉象如同出自两个人,治疗疰痛可以用神术散、葱白酒、生姜汤。这些就是治疗心痛的主要方法。
有人问:“长期疼痛的情况一般不是寒症,突然发作的疼痛一般不是火症,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回答是:“这种说法也需要斟酌。比如有的人平时体内就有积热,或者受到暑湿之热的侵袭,或者因为吃了热性食物而发病,那么突然发作的疼痛也可能是火症,这种情况下怎么能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呢?如果有的人本身身体虚寒,常年累月疼痛,一直没有停止,这种长期疼痛也可能是寒症,又怎么能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呢?而且大凡疾病,开始的时候是热症,到了后期转变为寒症的情况,到处都有。所以必须在诊断病症的时候仔细准确,逐一分辨清楚,这样才不会出现失误。”
又有人说:“各种疼痛大多是实证,疼痛的病症没有补法。”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如果患者确实是实证疼痛,那么就不能用补法;但如果是虚证疼痛,就必须用补法。如果患者既虚又寒,那么就应该温补并行;如果只是寒症而不虚,那么就专门用温热的药剂来治疗。朱丹溪说过:“温就是补。”如果患者是虚证并且兼有火症,那么在补药中就必须加入凉性药物。这是治疗疼痛的好方法,医生在治疗的时候应该详细地审察。
以下是各种药方:
沉香降气散:治疗气滞导致的心痛。
配方:沉香三钱,仔细锉碎;砂仁七钱;炙甘草五钱;用盐水炒过的香附五钱;用酒炒过的元胡索一两;煨过、去掉果肉并且干净的川楝子一两。
把这些药材一起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淡姜汤送服。
手拈散:治疗血积导致的心痛。
配方:用醋炒过的元胡索;用酒炒过的香附;去掉泥土、用醋炒过的五灵脂;在筷子上炙干的没药,以上药材用量相等。
把这些药材一起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三钱,用热酒调服。如果是血瘀比较严重的患者,用红花五分,桃仁十粒,煎酒调服。
清中汤:治疗热厥心痛。
配方:香附、陈皮各一钱五分;黑山栀、金铃子也就是川楝子、元胡索各八分;炙甘草五分;用姜汁炒过的川黄连一钱。
用水煎服。
姜附汤在《诸方补遗》中可以找到:治疗寒厥心痛。另外,如果是真心痛,患者的手脚冰冷,青色一直延伸到关节处,应该用这个药方的大剂量来服用,或许能挽救十分之一二的患者。如果疼痛的时候患者喜欢用手紧紧按压,就再加入人参。
小半夏加茯苓汤在《伤寒咳嗽》中可以找到
保和汤:治疗伤食导致的心痛。
配方:麦芽、山楂、卜子、厚朴、香附各一钱;甘草、连翘各五分;陈皮一钱五分。
用水煎服。
归脾汤:治疗因为气血虚弱而导致的心痛。
配方:黄芪一钱五分;白术、人参、茯神、枣仁、当归各一钱;远志七分;木香、炙甘草各五分;元眼肉五枚。
用水煎服。如果兼有肝火,就加入柴胡、山栀、丹皮各一钱。
化虫丸:治疗虫咬导致的心痛。
配方:去掉梗的芜荑、白雷丸各五钱;槟榔二钱五分;雄黄一钱五分;木香、白术、陈皮各三钱;炒过的神曲四钱。
用百部二两,熬成膏状用来制作药丸,制成像梧桐子一样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一钱五分,用米汤送服。如果要攻下虫积,就加入酒炒过的大黄五钱。
神术散在《中食》中可以找到
胸疼
胸部这个部位,在人体脏腑所主的区域中属于肺所对应的范围。然而,当少阳胆经受到病邪侵袭的时候,也会引发胸痛,这是因为邪气刚刚传入体内,还没有深入,所以才会出现胸痛的症状。古代的药方中,常用柴胡加枳壳来治疗这种胸痛,如果服用后没有效果,就将柴胡加枳壳汤与小陷胸汤合用,服用一剂,效果神奇。另外,如果是风寒之邪侵袭肺部,导致胸部胀满疼痛、气喘的情况,适宜用甘桔汤,再加入一些理气散风的药物。如果是因为饮食积滞在胸部而导致的不适,适宜采用催吐的方法来治疗。至于肺痈和肺痿这两种病症,详细内容在虚劳章节中有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相关药方:
- 柴胡汤:在治疗伤寒少阳症的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甘桔汤:在治疗伤寒咽痛的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胁痛
如果是伤寒病引发的胁痛,大多是因为少阳经受到了病邪的侵犯,治疗时可以使用小柴胡汤。对于其他杂症引起的胁痛,如果是左侧胁痛,大多是因为肝气不调和,治疗时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如果是因为七情郁结导致的胁痛,治疗时可以使用逍遥散。如果同时兼有肝火、痰饮、食积、瘀血等症状,要根据具体的症状添加相应的药物。如果是右侧胁痛,大多是因为肝脏的病邪转移到了肺部,治疗时可以使用推气散。一般来说,治疗实证的胁痛,左侧胁痛用枳壳,右侧胁痛用郁金,这两种药物都是很有效的。然而,也有因为虚寒导致的胁痛,这种疼痛在得到温热之后就会缓解,用手按压也能止痛,对于这种情况,就应该采用温补的方法来治疗,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方法。
相关药方:
- 小柴胡汤:在治疗伤寒的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柴胡疏肝散:治疗左侧胁痛。
配方:柴胡、陈皮各一钱二分;川芎、赤芍、麸炒枳壳、醋炒香附各一钱;炙甘草五分。
用法:用水煎服。如果患者出现嘴唇焦燥、口渴,疼痛一会儿发作一会儿停止的情况,这是有火的表现,要加山栀、黄芩;如果患者肝经部位有一条状的东西凸起,这是食积的表现,要加青皮、麦芽、山楂;如果疼痛有固定的位置且不移动,白天疼痛较轻、夜晚疼痛较重,这是瘀血的表现,要加归尾、红花、桃仁、牡丹皮;如果患者出现干呕,咳嗽时牵引胁下疼痛,这是水饮停滞的表现,要加半夏、茯苓;如果患者喜欢温热、害怕寒冷,想要用温热的手按压来缓解疼痛,这是有寒气的表现,要加肉桂、吴茱萸。
- 逍遥散:在虚劳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推气散:治疗右侧胁痛。
配方:枳壳一钱,郁金一钱,桂心、炙甘草各五分,桔梗、陈皮各八分,生姜两片,大枣两枚。
用法:用水煎服。
- 瓜蒌散:治疗因为肝气躁急而引发的胁痛,或者胁部出现水泡的情况。
配方:大瓜蒌一枚,连皮捣烂;粉甘草二钱;红花七分。
用法:用水煎服。按语:郁火时间久了,肝气就会变得躁急,不能得到疏泄发散,所以皮肤会起水泡,进而转变为胀痛。医经上说:损伤肝脏的病症,要舒缓其中气。瓜蒌这种药物味道甘甜、性质和缓而且滋润,对于郁结之气不会产生逆反作用,又好像油洗东西一样,滑润而不滞涩,这就是它能够发挥功效的原因。
胃脘痛
胃脘痛的治疗方法和心痛的治疗方法比较相似。只是对于停食导致的胃脘痛这一病症,如果胀痛连及胸部,就采用催吐的方法;如果胀痛连及腹部,就采用泻下的方法。如果是食积较轻的情况,就用神术散来消食。另外,还有胃脘痈这种病症,如果患者呕吐并且吐出脓血,不能随意进行治疗。医书上说:呕吐的患者如果是因为体内有脓而呕吐,不需要专门治疗呕吐,等脓液排尽了,呕吐自然就会痊愈。
相关药方:神术散方在治疗食积的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腹痛
腹中疼痛,对于其是寒症、热症、食积、气血不畅、虫蛊等原因的辨别方法,也和心痛的辨别方法类似。只是肝木乘脾、搅肠痧、腹内痈这三种病症有所不同。医经上说:各种疼痛大多和肝脏有关。肝木乘脾就会导致腹痛,张仲景用芍药甘草汤来治疗。甘草味道甘甜,甘味在五行中属土己;芍药味道酸涩,酸味在五行中属木甲。甲己合化可以生土,这样肝木就能得到平抑,腹痛也就止住了。在伤寒病症中,有的是由少阳经病症传入太阴经而导致腹痛的,治疗时用柴胡汤加芍药;有的是因为错误地使用泻下的方法,病邪传入太阴经而导致腹痛的,治疗时用桂枝汤加芍药,这两种情况的原理是一样的。
一般的腹痛,主要在于详细区分是寒症、热症还是食积。凡是腹痛一会儿发作一会儿停止,脉象洪大有力的,这是热症,用芍药甘草汤加黄连来清热。如果患者出现嗳气有腐臭味、泛酸,饱胀闷痛,腹中好像有一条状的东西凸起的情况,这是食积的表现,用保和丸来消食。如果服用保和丸后疼痛还不停止,大便不通,腹痛并且拒绝按压的,用三黄枳术丸来泻下。如果泻下之后仍然疼痛,用手按压腹部,如果更加疼痛,说明积滞还没有排尽,仍然要用平和的药物继续消食。如果按压后疼痛停止,说明积滞已经排去但中气虚弱,用五味异功散来补养。如果在消导和攻下之后,病情逐渐转变为寒症,以至于患者厌恶寒冷、喜欢温热,就需要改用温中散寒的药物。这就是治疗热痛兼食积的方法。
如果腹痛持续不断,脉象迟缓无力,这是寒症,用香砂理中汤来温中散寒。
如果同时兼有饱闷胀痛的症状,说明有食积,不能马上进补,用香砂二陈汤,加入生姜、肉桂、山楂、麦芽、厚朴,既能温中又能消食。如果服用后疼痛不停止,大便反而闭塞不通,这种情况叫做阴结,用木香丸这种温热的药物来泻下。泻下之后,仍然要用温性的药物来调和身体。这就是治疗寒痛兼食积的方法。
如果是因为浊气壅塞,导致疼痛游走不定,用木香调气散来理气散邪。如果是因为瘀血积聚,导致疼痛固定不移,用泽兰汤来活血化瘀。如果是因为虫咬而疼痛,嘴唇上有斑点,饥饿的时候疼痛更厉害,用化虫丸来驱虫。如果是伤暑导致的霍乱,用四味香薷饮来解暑。
还有干霍乱这种病症,患者想要呕吐却吐不出来,想要腹泻却泻不出来,病情变化很快,民间俗称搅肠痧。还有一种情况,患者遍体皮肤呈现紫黑色,这种情况叫做乌痧胀。遇到这种情况,要赶紧用烧过的盐,调和阴阳水一半热水一半冷水来催吐。或者服用四陈汤,外用武侯平安散,点在左右两边的大眼角,患者就会苏醒。
至于腹内痈这种病症,患者会出现肚脐旁边和胁肋部位疼痛,转身时能听到水的声音,小便时感觉好像淋沥不畅,用千金牡丹皮散来化瘀治疗。
古代的药方中,治疗腹痛的病症,大多认为寒症导致的腹痛是虚症,热症导致的腹痛是实症,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寒症也有属于实痛的情况,热症也有属于虚痛的情况,比如寒痛兼食积,就属于实症;挟热久痢,就属于虚症。凡是看病的方法,对于寒热虚实,都要相互辨别清楚,这样才不会出现失误。
相关药方:
- 芍药甘草汤:治疗腹痛效果神奇。
配方:酒炒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五分。
用法:用水煎服。如果脉象迟缓,说明是寒症,加干姜;如果脉象洪大,说明是热症,加黄连;如果脉象和缓,说明是湿症,加苍术、生姜;如果脉象涩,说明有瘀血损伤,加当归;如果脉象弦,说明有气机损伤,加芍药。
- 保和丸:可用于治疗食积,清除湿热。如果患者腹中出现一条状的东西凸起,这是食积的表现;如果舌干口燥,这是湿热的表现,都可以用保和丸来治疗。如果有热象,加黄连。
- 三黄枳术丸:能消食热,去除积滞。如果患者腹痛并且拒绝按压,大便闭塞不通,小便发红,这种情况叫做阳结,适宜用三黄枳术丸。如果是因为吃了冷食而受伤,适宜用木香丸。如果是冷热食物相互损伤肠胃,必须根据所吃的冷热食物的多少来斟酌,同时使用相应的药物。这是东垣的方法。
配方:黄芩一两,黄连五钱,大黄七钱五分,神曲、白术、枳实、陈皮各五钱。
用法:用荷叶一枚,煎水后用来制作药丸,根据患者身体的虚实情况来决定用量。
- 五味异功散:在虚寒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香砂理中汤:在中寒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用于治疗外来寒邪侵犯胃部的病症。这种病症的表现为手足冰冷,口鼻出气也冷,疼痛持续不断,喜欢温热、害怕寒冷,脉象沉细。和热痛不同,热痛是一会儿停止一会儿发作,喜欢冷饮、害怕热食,嘴唇焦燥、舌头干,口中温热、脉象洪大。寒热之间的区别非常大。
- 香砂二陈汤: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就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入木香、砂仁。
- 木香丸:治疗寒积冷食导致的腹痛,腹痛并且拒绝按压,或者大便闭塞不通,这种情况叫做冷闭,也叫阴结,用木香丸来治疗。
配方:木香、丁香各一钱五分,干姜三钱,炒麦芽五钱,陈皮三钱,巴豆三十粒去壳,炒黑。
用法:用神曲煮成糊来制作药丸,每次服用十丸或者二十丸,用开水送服,疼痛严重的可以加倍服用。服用后,所吃的积滞之物会随着腹泻排出体外。如果腹泻不止,喝一些冷粥,腹泻就会停止。
- 木香调气散: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泽兰汤:在吐血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化虫丸:在心痛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四味香薷饮:在伤暑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诸葛武侯平安散
配方:朱砂二钱,麝香、冰片各五厘,明雄黄、硼砂各五分,白硝二分。
制作方法:将这些药材一起研磨成极细的粉末,用小磁罐储存起来。
使用方法:每次用清水,用骨簪蘸取二三厘药末点在大眼角内,就像点眼药的方法一样。点药之后,半天内要忌喝热茶和进食,病就会痊愈。
四陈汤
配方:陈皮去掉白色部分、陈香圆去掉果肉、陈枳壳去掉果肉,用面炒、陈茶叶。
制作方法:将这些药材等份研成粉末。
使用方法:每次服用三钱,用开水冲泡后服用。
千金牡丹皮散:治疗腹内痈。
配方:牡丹皮三钱,苡仁五钱,桃仁十粒,瓜蒌仁去壳、去油,干净二钱。
用法:用水煎服。
小腹痛
医书上说:大腹属于太阴经,肚脐部位属于少阴经,小腹属于厥阴经。如果伤寒病传至厥阴经,小腹疼痛得很厉害,这是热邪导致的,适宜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如果热邪结在体内,瘀血积聚在下焦,也适宜用泻下的方法。如果寒邪直接侵袭厥阴经,小腹冷痛,那就是寒邪导致的,适宜用温阳的方法治疗。这些治法在相关章节已经详细说明了。
一般的小腹痛,大多属于疝气、瘕病、奔豚病之类。医书上说:男子在外会出现七种疝气,女子会出现带下和瘕聚的病症,古代还有痃癖癥瘕的名称,这些都属于同一类病症。痃,就像弓状的痃,是筋鼓起的样子。癖,是指病症隐蔽,深沉地附着在骨上。癥就是有硬块可以触摸到,就如同积聚,属于血病。瘕,是假的意思,忽聚忽散,是由气引起的。奔豚,就像江豚向上窜动,是冷气向上冲的表现。如果癥瘕之气聚集在小肠,就叫做小肠气;聚集在膀胱,就叫做膀胱气。小肠气的患者,放屁后会感觉畅快。膀胱气的患者,小腹发热,就像被热水浇过一样,小便不畅。一般治疗小腹痛,应当使用有坠降作用的药物。在使用行气药物时都应当用核类药物,这样才能使药力到达病所从而取得疗效。橘核丸、奔豚丸都可以用来治疗这些病症。
相关药方:
- 橘核丸:可以通用治疗癥瘕、痃癖,以及小肠气、膀胱气等病症。
配方:橘核用盐酒炒二两,川楝子煨过,去掉果肉、山楂子炒过、香附用姜汁浸泡后炒各一两五钱,荔枝核煨过,研成末、小茴香稍微炒一下各一两,神曲四两。
制作方法:用神曲煮成糊来制作药丸,制成像梧桐子一样大小的药丸。
用法:每次服用三钱,用淡盐水送服。如果寒症严重,加附子五钱,肉桂三钱,当归一两。如果有热象,加黑山栀七钱。另外,对于疝气病症,如果是体表的寒邪束缚了体内的热邪,朱丹溪会将黑山栀、吴茱萸一起使用。按语:这两味药,如果患者寒热不调,加入到药丸中效果更好。如果是胞痹导致小便不利,去掉小茴香,加茯苓、车前子、丹参、黑山栀。
- 奔豚丸:在积聚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身痛
身体疼痛,内伤和外感的情况都可能导致。比如身体疼痛并且拘挛紧急,这是外感风寒导致的。身体疼痛得像被杖打过一样,这是中寒导致的。身体疼痛并且感觉沉重下坠,这是湿邪导致的。如果是劳力辛苦的人,出现全身酸软无力并且疼痛的情况,这是虚症导致的。治疗方法:如果是风邪导致的,就用香苏散来疏散风邪;如果是寒邪导致的,就用理中汤来温阳散寒;如果是湿邪导致的,就用苍白二陈汤来燥湿;如果是虚症导致的,就用补中益气汤来补养身体。一般来说,身体疼痛大多属于寒症,因为热的性质是流通的,寒的性质是闭塞的。无论风邪、湿邪还是虚症,夹杂寒邪的情况比较多,夹杂热邪的情况比较少。医生在治疗时要仔细分辨。
相关药方:
- 香苏散:在太阳症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理中汤:在中寒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苍白二陈汤:就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入苍术、白术,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补中益气汤: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肩背臂膊痛
肩臂疼痛,古代的药方主要用茯苓丸来治疗,认为是痰饮导致的病症,但也不完全是这样。一般来说,背痛大多属于风邪导致,胸痛大多属于气滞导致。气滞就会导致痰凝,这是脏腑的病症。背部是各个腧穴所在的部位,凡是风邪侵袭人体,必定从腧穴进入,这是经络的病症。偶尔有胸痛连及背部的情况,是气机闭塞了经络。也有背痛连及胸部的情况,是风邪鼓动了气机。治疗胸痛,要调理痰气,治疗背痛,要祛除风邪,这是确定的道理。调理痰气,适宜用木香调气散,以及前面提到的茯苓丸。祛除风邪,适宜用秦艽天麻汤。如果夹杂寒邪,加附子、肉桂;如果夹杂虚症,就用补中益气汤加上秦艽、天麻来治疗。如果风邪和痰气相互煽动,痰饮随着风邪进入经络,导致肩臂肿痛,那么煎剂和丸剂这两种药方,必须根据情况斟酌合用,这样治疗没有不奏效的。
相关药方:
- 茯苓丸
配方:茯苓、半夏各二两用姜汁炒,风化硝、枳壳用面炒各五钱。
制作方法:用姜汁制成糊来制作药丸,制成像梧桐子一样大小的药丸。
用法: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淡姜汤送服。
- 木香调气散: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秦艽天麻汤
配方: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钱用酒炒。
用法:用水煎服。如果夹杂寒邪,加附子、桂枝。
- 补中益气汤: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腰痛
腰痛的原因,有风邪、寒邪、湿邪、热邪、瘀血、气滞、痰饮等,这些都是表面的症状,而肾虚才是根本原因。
如果腰痛拘挛紧急,牵引到腿足,脉象浮弦,这是风邪导致的。如果腰部冷得像浸在水中,喜欢用温热的手熨烫,脉象沉迟或者紧,这是寒邪导致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独活汤来治疗。如果腰痛得像坐在水中一样,身体沉重,腰间好像带着重物,脉象濡细,这是湿邪导致的。用苍白二陈汤加上独活来治疗。如果腰部沉重疼痛,腰间发热,痿软无力,脉象弦数,这是湿热导致的,恐怕会发展成痿症,在前面的药方中加上黄柏来治疗。如果是因为闪挫、跌扑,瘀血积聚在体内,转身时疼痛像刀锥刺一样,大便呈黑色,脉象涩或者芤,这是瘀血导致的,用泽兰汤来治疗。如果疼痛游走不定,忽聚忽散,脉象弦急,这是气滞导致的,用橘核丸来治疗。如果腰间肿胀,按压时感觉濡软不痛,脉象滑,这是痰饮导致的,用二陈汤,加上白术、萆薢、白芥子、竹沥、姜汁来治疗。
如果腰痛得好像要脱开一样,用力按压后疼痛稍微缓解,脉象细弱无力,这是虚症导致的,用六君子汤加上杜仲、续断来治疗。如果同时兼有阴部寒冷的症状,再用八味丸辅助治疗。一般来说,腰痛都属于肾虚,既然夹杂了邪气,就必须祛除邪气。如果没有外邪,那就只需要补肾就可以了。然而,在肾虚的情况中,又必须分辨是寒症还是热症。如果脉象虚软无力,小便清澈,大便溏薄,腰间冷痛,这是阳虚,必须补充命门之火,就用八味丸。如果脉象细数无力,大便干结,小便发红,虚火时常发作,这是肾气有热,髓液减少,骨骼枯萎,恐怕会发展成骨痿,这是阴虚,必须补充先天的肾水,就用六味丸,配合补阴丸之类的药物。不能误用热药来灼伤阴液,医生在治疗时要仔细分辨。
相关药方:
- 独活汤:治疗肾虚并且受到风寒湿气侵袭的病症。
配方: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威灵仙、牛膝、茯苓各一钱,桂心五分,细辛、炙甘草各三分,当归、金毛狗脊各二钱,生姜二片。
用法:用水煎服。朱丹溪说:长期腰痛,必须用官桂来开通经络,疼痛才能止住。寒症严重的,再加上附子。但如果有湿热,这两味药都不适合使用。
- 苍白二陈汤: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泽兰汤:治疗闪挫、跌扑,瘀血积聚在体内,转身时疼痛像刀锥刺一样。
配方:泽兰三钱,丹皮、牛膝各二钱,桃仁十粒去掉皮和尖,研碎,红花五分,当归尾五钱,广三七一钱,赤芍药一钱五分。
用法:用水煎,用热酒冲服。如果二便不通,加酒蒸大黄三钱。凡是跌扑受伤严重,大小便不通的,不用大黄就无法救治。如果大便已经通畅,就用广三七煎酒,或者用山羊血冲酒,或者用青木香煎酒,随便用其中一种,都可以立刻止痛。
- 橘核丸:在小腹痛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茯苓丸:在臂肩痛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六君子汤: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六味丸、八味丸:在虚劳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补阴丸:治疗肾气有热,腰部酸软无力,恐怕会发展成骨痿的病症。
配方:熟地三两,丹皮、天冬、当归、枸杞子、牛膝、山药、女贞子、茯苓、龟版、杜仲、续断各一两二钱,人参、黄柏各五钱,石斛四两。
制作方法:用石斛熬成膏,和炼蜜一起制作成药丸。
用法:每天早上用淡盐水送服三钱。
痹症与鹤膝风
痹症,主要症状是疼痛,是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在一起侵袭人体,合而为病所导致的。其中风气偏盛的叫做行痹,症状是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寒气偏盛的叫做痛痹,表现为筋骨拘挛疼痛。湿气偏盛的叫做着痹,症状是身体浮肿、感觉沉重下坠。既然说是某一种邪气偏盛,那么受病的程度就有偏重的情况。治疗行痹,以疏散风邪为主,同时用祛除寒邪和湿气的药物作为辅助。一般来说,还要配合一些补血的药物,这就是所谓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疗痛痹,以散寒为主,同时用疏风燥湿的药物作为辅助。一般来说,要配合一些补火的药物,因为热会使气血流通,寒会使气血凝滞阻塞,气血通畅就不会疼痛,疼痛就是因为气血不通畅。治疗着痹,以燥湿为主,同时用祛风散寒的药物作为辅助。一般来说,要配合一些补脾的药物,因为脾胃功能旺盛就能战胜湿气,而且正气充足自然就不会有麻木的感觉。一般通用蠲痹汤进行加减来治疗,疼痛厉害的,用松枝酒辅助治疗。
还有一种情况,患痹症时间久了,会出现腿足枯瘦细小,膝头肿大的症状,这种病叫做鹤膝风。这是因为三阴经本来就亏虚,寒邪侵袭了经络,从而形成了这种病症。适宜服用虎骨胶丸,外面贴上普救万全膏,逐渐就可以痊愈。如果错过治疗时机不进行治疗,就会成为难以治愈的疾病,导致人成为残废。
相关药方:
- 蠲痹汤:通用治疗由风、寒、湿三种邪气合在一起形成的痹症。
配方:羌活向上行药力强、独活向下行药力专各一钱,桂心五分,秦艽一钱,当归三钱治风先治血,川芎七分,炙甘草五分,海风藤二钱,桑枝三钱,乳香透明的、木香各八分止痛需要理气。
用法:用水煎服。如果风气偏盛,再加秦艽、防风。如果寒气偏盛,加附子。如果湿气偏盛,加防己、萆薢、苡仁。疼痛部位在上半身的,去掉独活,加荆芥。疼痛部位在下半身的,加牛膝。偶尔有湿热的患者,表现为舌头发干、喜欢冷饮,口渴、小便发红,肿痛的地方有热辣的感觉,这是寒邪时间久了变成热邪的情况,去掉肉桂,加黄柏三分。
- 松枝酒:治疗白虎历节风,症状为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者像有虫子在爬行,以及各种风邪导致的病症。
配方:松节、桑枝、桑寄生、钩藤、续断、天麻、金毛狗脊、虎骨、秦艽、青木香、海风藤、菊花、五加皮各一两,当归三两。
用法:每一两药,用生酒二斤煮,煮好后放置七天再饮用。如果疼痛专门在下半身,加牛膝。
- 虎骨膏丸:治疗鹤膝风,并且治疗瘫痪等各种病症。
配方:虎骨二斤,锉碎、洗净,用嫩桑枝、金毛狗脊去毛、白菊花去蒂各十两,秦艽二两,煎水,熬虎骨成胶,收成像蜂蜜一样的状态,和其他药一起制作成药丸,如果胶不够量就加炼蜜;大熟地四两,当归三两,牛膝、山药、茯苓、杜仲、枸杞、续断、桑寄生各二两,熟附子七钱,厚肉桂去皮,不经过火烤五钱,丹皮、泽泻八钱,人参二两贫穷的人用黄芪四两代替。
制作方法:把以上药材研成粉末,用虎骨胶制作成药丸。
用法:每天早上用开水送服三钱。
- 普救万全膏:治疗一切风邪导致的病症,疼痛部位游走不定,以及白虎历节风、鹤膝风、寒湿流注、痈疽发背、疔疮瘰疬、跌打损伤、腹中食积痞块、多年疟母、顽痰瘀血停蓄、腹痛泄泻、小儿疳积、女人癥瘕等各种病症,都贴在患处。如果是咳嗽、疟疾,贴在背脊心第七椎。我制作这个膏药广泛赠送,取得效果非常迅速。如果贴了之后起泡出水,这是因为病气本来就很深,都被药力拔出来了,是好的征兆,不必怀疑和恐惧,一定要记住。
配方:藿香、白芷、当归尾、贝母、大枫子、木香、白蔹、乌药、生地、萝卜子、丁香、白及、僵蚕、细辛、蓖麻子、檀香、秦艽、蜂房、防风、五加皮、苦参、肉桂、蝉退、丁皮、白鲜皮、羌活、桂枝、全蝎、赤芍、高良姜、元参、南星、鳖甲、荆芥、两头尖、独活、苏木、枳壳、连翘、威灵仙、桃仁、牛膝、红花、续断、花百头、杏仁、苍术、艾绒、藁本、骨碎补、川芎、黄芩、麻黄、甘草、黑山栀、川乌、附子、牙皂、半夏、草乌、紫荆皮、青风藤以上各一两五钱,大黄三两,蜈蚣三十五条,蛇脱五条,槐枝、桃枝、柳枝、桑枝、练枝、榆枝、楮枝以上各十五寸,男人血余三两以上药材都浸泡在油里,真麻油十五斤用二十两的秤称,松香一百斤用棕皮过滤干净,百草霜十斤仔细研磨后筛过。
制作方法:冬天浸泡九晚,春天和秋天浸泡七晚,夏天浸泡五晚,分几次放入锅中,用文武火熬制,直到药枯油黑,滴一滴油在水中能成珠状,就可以了,滤去药渣,重新称重,每十二两药油,加入过滤干净的片子松香四斤,一起熬制到滴在水中不散开,每锅加入百草霜细末六两,不停地搅拌,等到火候到了,就倒入水缸中,用棒搅拌成块状,用磁钵储存起来,治疗一切风寒湿气、疮疽等病症,效果神奇。
另一种方法:治疗疮疽,用血丹收膏,效果更好,每一斤油,用六两血丹。
痿症
痿症,是一种严重的病症。各种痿症大多是由肺热引起的。医经上说:五脏因为肺热导致肺叶焦枯,就会引发痿躄。肺气有热,那么皮毛就会先出现痿软的症状,并且会有肺部的鸣响。心气有热,就会出现脉痿,小腿松弛无力,不能着地。肝气有热,就会出现筋痿,口苦并且筋脉拘挛。脾气有热,就会出现肉痿,肌肤没有感觉。肾气有热,就会出现骨痿,腰脊不能屈伸。朱丹溪的治疗方法是,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泻南方,那么肺金就不会受到克制,补北方,那么心火自然就会下降。使西方肺金清肃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这样肺气就能逐渐转清,筋脉骨肉之间的湿热逐渐消散,痿症就可以痊愈了。然而医经上说:“治痿独取阳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阳明经是脏腑的气血汇聚之处,主管滋润宗筋,宗筋主管约束骨骼并且使关节灵活。阳明经虚,那么宗筋就会松弛,带脉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所以脚就会痿软无力不能使用。
从前面的论述来看,说是五脏有热导致痿症,从后面的论述来看,说是阳明经虚导致痿症,这两种说法看似不同,实际上是相同的。因为阳明胃属于湿土,脾胃虚弱就会感受寒热之邪的变化,那么母病就会传给子,肺金受到伤害,痿症就发作了。所以说“治痿独取阳明”。取阳明经,是为了祛除体内的湿气。泻南方补北方,是为了清除体内的热邪。治疗痿症的方法,不外乎补中益气、祛除湿气、滋养阴液、清除热邪罢了。
相关药方:
- 五痿汤:治疗五脏痿症。
配方: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炙甘草四分,当归一钱五分,苡仁三钱,麦冬二钱,黄柏炒成褐色、知母各五分。
用法:用水煎服。如果心气有热,加黄连三分,丹参、生地各一钱。如果肝气有热,加黄芩、丹皮、牛膝各一钱。如果脾气有热,加连翘一钱,生地一钱五分。如果肾气有热,加生地、牛膝、石斛各一钱五分。如果肺气有热,加天冬、百合各二钱。如果夹杂痰邪,加川贝、竹沥。如果是湿痰,加半夏曲。如果有瘀血,加桃仁、红花。如果气血两虚,另外用十全大补汤。如果肾肝虚热,髓液减少、骨骼枯萎,同时用虎潜丸来治疗。
十全大补汤
在虚劳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虎潜丸
配方:龟版四两,杜仲、熟地各三两,黄柏炒成褐色、知母各五钱,牛膝、白芍药、虎骨用酒炙烤至酥脆、当归各二两,陈皮四钱,干姜二钱。
制作方法:将这些药材研成粉末,用酒制成糊丸。
用法:每次服用二钱,用淡盐水送服。加入人参一两,效果更好。
脚气
脚气这种病症,表现为脚下肿痛,其实就是痹症的一种类型。因为这种疼痛专门发生在脚部,所以叫做脚气。其中出现肿胀的,叫做湿脚气;不肿胀的,叫做干脚气。湿脚气,是因为水气偏盛导致的,用槟榔散来治疗。干脚气,是因为风气偏盛导致的,用四物汤加上牛膝、木瓜来治疗。
相关药方:
- 槟榔散:脚气属于壅滞的病症,不适合突然进补。
配方:槟榔、牛膝、防己、独活、秦艽各一钱,青木香、天麻、赤芍各八分,桑枝二钱,当归五分。
用法:用水煎服。
- 四物汤:在虚症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疠风
疠风,也就是癞病,俗称大麻风。体内有湿热,又被风邪鼓动,那么肌肉里就会生虫,出现白屑层层叠叠的情况,皮肤瘙痒、麻木,严重的甚至会眉毛脱落,鼻柱损坏,到了这种程度就很难治疗了。治疗的方法是,清除湿热,祛除风邪,用苦参汤、地黄酒来治疗。外面用当归膏涂抹,常常能取得效果。不能马上就把这种病看作是无法医治的疾病而忽视它。
相关药方:
- 苦参汤
配方:苦参一钱五分,生地二钱,黄柏五分,当归、秦艽、蒡子、赤芍、白蒺藜、丹参、丹皮、银花、贝母各一钱。
用法:加入甘菊三钱,用水煎服。
- 地黄酒
配方:生地二两,黄柏、苦参、丹参、萆薢、菊花、银花、丹皮、赤芍、当归、枸杞子、蔓荆子、赤茯苓各一两,秦艽、独活、威灵仙各五钱,桑枝一两五钱,乌梢蛇去掉头和尾一条。
用法:用上述药材煮好头生酒五十斤,放置七天后使用。
- 加味当归膏:治疗一切疮疹,以及痈肿,促进伤口愈合都有效果。
配方:当归、生地各一两,紫草、木鳖子肉去壳、麻黄、大枫子肉去壳,研碎、防风、黄柏、元参各五钱,麻油八两,黄蜡二两。
制作方法:先把前面九味药材放入麻油中熬煮至枯焦,滤去药渣,再把油倒回锅内,熬到滴入水中能成珠状,再加入黄蜡,试验一下滴入水中不散开就可以了,倒入盖碗内,放在水中去火三天,就可以用来涂抹了。
噎膈
古代的药方治疗噎膈,大多通用止吐的药剂,却没有考虑到呕吐是湿症,应该用燥性药物;噎膈是燥症,应该用润性药物。医经上说:“三阳结谓之膈”。结,就是结热,热得厉害就会使物体干燥。凡是噎膈的病症,都离不开胃脘干槁这四个字。干槁在上脘的,水饮还可以喝下去,但是食物难以咽下去。干槁在下脘的,食物虽然可以咽下去,但过一会儿又会吐出来。胃既然已经干槁了,再用燥性药物治疗,不是会让它更加干燥吗?所以大、小半夏二汤,在治疗噎膈的病症中是禁止使用的。我曾经用启膈散来打开噎塞的通道,再用四君子汤来调理脾胃。如果夹杂有郁症,就用逍遥散来治疗。虽然药用的是逍遥散,但如果人心情不舒畅,也是没有效果的。张鸡峰说:“噎膈这种病症是精神方面的疾病,治疗的方法应当是内观静养。”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病情的关键。然而,在噎膈的病症中,有夹杂虫积、血积、痰积和食积而患病的,都应当按照相应的方法同时治疗,不能忽视。
相关药方:
- 启膈散:是通治噎膈、打开通道的药剂,多次使用都有效果。
配方:沙参三钱,丹参三钱,茯苓一钱,川贝母去心一钱五分,郁金五分,砂仁壳四分,荷叶蒂二个,杵头糠五分。
用法:用水煎服。如果身体虚弱,加人参。如果前面所说的病症同时兼有虫积,加胡连、芜荑,严重的就用河间雄黄散来催吐。如果兼有血积,加桃仁、红花,或者另外喝生韭汁。如果兼有痰积,加广橘红。如果兼有食积,加卜子、麦芽、山楂。这种病症有的会生蛇状物,华佗用醋蒜让患者吃饱,患者就会吐出东西,真是神奇的方法。
- 四君子汤:在虚症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调中散:通治噎膈,打开通道,调和胃气。
配方:北沙参三两,荷叶去筋,干净一两,广陈皮浸泡后,去掉白色部分一两,茯苓一两,川贝母去心,用粘米拌炒一两,丹参二两,陈仓米炒熟三两,五谷虫用酒炒至焦黄一两。
制作方法:将这些药材一起研成细末。
用法:每次用米汤调服二钱,每天服用两次。
- 逍遥散: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河间雄黄散
配方:雄黄、瓜蒂、赤小豆各一钱。
制作方法:将这些药材一起研成细末。
用法:每次服用五分,用温水调服,滴入几滴狗油,服下后以呕吐为度。吐出膈间的小虫后,随即用五味异功散来调理身体,接着用逍遥散来调养。
痢疾
古人治疗痢疾,大多使用有泻下作用的药物,比如槟榔、枳实、厚朴、大黄之类,这就是所谓的“通因通用”。这种方法不是不好,然而治疗效果是一半有效,一半无效。那些没有效果的,常常会缠绵难愈,或者出现呕吐不想进食而成为严重病症的情况,到处都是。我针对这种病症,仔细思考,不轻易放弃,忽然看到烛光,就恍然大悟有了心得。于是想到,火的性质是向上燃烧的,为什么会下降到肠道中而引发痢疾呢?这是因为体内有积热,或者被外感的风寒所封闭,或者被生冷的饮食所遏制,导致火气不能舒展,被迫向下,从而出现里急后重的症状。医生如果不仔细观察,再用槟榔等药物让病邪下坠,那么本来就向下的病邪就会更加向下,痢疾也就会更加严重了。我因此制作了治痢散,用来治疗痢疾刚开始发作的时候。药方中用葛根作为君药,是为了鼓舞胃气上升。陈茶、苦参作为臣药,用来清除湿热。麦芽、山楂作为佐药,用来消除宿食。赤芍药、广陈皮作为使药,这就是所谓的“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我制作这种药广泛赠送,有很多人服用后都有效果。只是对于腹中胀痛、不能用手按压的患者,这是有宿食的表现,再用朴黄丸来泻下。如果时间久了脾胃虚弱,进食少但痢疾多的,用五味异功散,加上白芍、黄连、木香来清热并补养身体。如果是气虚下陷的,用补中益气汤来升提中气。如果邪热秽气堵塞在胃脘,出现呕吐不想进食的,用开噤散来开启噤口。如果久痢转变为虚寒,四肢冰冷,脉象微细,饮食不消化的,用附子理中汤加上肉桂来温阳。久痢一定会损伤肾脏,如果不温暖肾阳,耽误病情的人太多了,难道能不谨慎对待吗?
相关药方:
- 治痢散:专门治疗痢疾刚开始发作的时候,不论痢疾是赤色还是白色都有效果。
配方:葛根、苦参用酒炒、陈皮、陈松萝茶各一斤,赤芍用酒炒、麦芽炒、山楂炒各十二两。
制作方法:将这些药材研成细末。
用法:每次服用四钱,用水煎,连药末一起服下,小儿剂量减半。忌吃荤腥、面食、煎炒的食物,以及会导致闭气、发气的各种食物。在本方中加入川连四两,效果更好。
- 朴黄丸:治疗痢疾刚开始发作,腹中确实疼痛,不能用手按压,这是有宿食的情况,适宜用泻下的方法。
配方:陈皮、厚朴用姜汁炒各十二两,大黄用酒蒸一斤四两,广木香四两。
制作方法:用荷叶水制成丸,像绿豆一样大小。
用法:每次服用三钱,用开水送服,小儿服用一钱。
- 五味异功散:就是六君子汤去掉半夏,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补中益气汤: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开噤散:治疗呕吐不想进食,医书上说:“食物不能进入,是有火的表现”,所以用黄连。痢疾却不想进食,那么正气就会更加虚弱,所以加人参。身体虚弱的人久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配方:人参、川黄连用姜水炒各五分,石菖蒲不接触铁器七分,丹参三钱,石莲子去壳,就是建莲中有黑壳的那种、茯苓、陈皮、陈米一撮,冬瓜仁去壳一钱五分,荷叶蒂二个。
用法:用水煎服。
- 附子理中汤:在中寒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泄泻
医书上说:“湿多五泻”,泄泻属于湿邪导致的病症是很明确的了。然而,有湿热、湿寒、食积、脾虚、肾虚等情况,都能导致泄泻,应该分别进行治疗。比如,出现口渴、小便发红、泻下物有肠垢的,是湿热导致的泄泻;小便清澈、口中和、泻下未消化的食物的,是湿寒导致的泄泻;胸部胀满、痞闷不适、嗳气有腐臭味、泛酸、泻下物臭秽的,是食积导致的泄泻;进食少、排便频繁、面色苍白的,是脾虚导致的泄泻;在五更天到天明时,按时发作泄泻的,是肾虚导致的泄泻。治疗泄泻,用神术散为主方,根据寒热、食积等不同症状,添加相应的药物。脾虚的,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肾虚的,用加减七神丸治疗。一般治疗泄泻,需要利小便,然而如果有食积还没有消除的,正不适合利小便,必须等到食积消除后,再利小便才符合治疗法则。
相关药方:
- 神术散: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有燥湿理脾、消除积滞的作用,是止泻的良药。如果是湿热泄泻,加连翘;如果是湿寒泄泻,加炮姜、木香;如果是食积泄泻,加山楂、麦芽、神曲。
- 香砂六君子汤: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治疗脾虚导致的泄泻。如果夹杂寒邪,加生姜、肉桂,严重的加附子。
- 加味七神丸:治疗肾虚泄泻效果神奇。
配方:肉豆蔻用面裹着煨制、吴茱萸去梗,用汤泡七次、广木香各一两,补骨脂用盐酒炒二两,白术用陈土炒四两,茯苓蒸制二两,车前子去壳,蒸制二两。
制作方法:用大枣煎汤制成丸剂。
用法:每次服用三钱,用开水送服。
疟疾
疟疾,根据其突然发作的症状特点而得名。医经上说:“阴阳相互搏击,疟疾就发作了”。阴邪搏击阳邪就会出现寒象,阳邪搏击阴邪就会出现热象,就好像两个人相互争斗,这方胜利那方就失败,那方胜利这方就失败,阴阳相互胜负交替,所以寒热会同时发作。善于治疗疟疾的人,会调和阴阳,平息阴阳的相互争斗,观察伴随的其他症状,用药恰当,疾病就能应手而愈。治疗的大致原则是:疟疾刚开始发作时,用香苏散疏散病邪,接着用加减小柴胡汤调和。发作两三次后,用止疟丹截断病势。久疟导致脾虚的,用六君子汤加柴胡来补养。中气下陷的,用补中益气汤升提中气,元气恢复了,疟疾自然就会停止。医书上说:“一天发作一次的,病情较轻;两天发作一次的,病情较重;三天发作一次的,病情更重”。然而,寒热往来的症状,总归是在少阳经,长久不愈的情况,总归与脾胃有关,因为胃虚也会恶寒,脾虚也会发热。疏理少阳经,扶助脾胃,治疗疟疾就没有其他遗漏的要点了。
相关药方:
- 香苏散:在伤寒太阳症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加减小柴胡汤:是治疗疟疾的通用方剂,必须按照加减法来使用。
配方:柴胡、秦艽、赤芍各一钱,甘草五分,陈皮一钱五分,生姜一片,桑枝二钱。
用法:用水煎服。如果热象多,加黄芩一钱;如果寒象多,加黑姜五分;如果口渴厉害,加知母一钱,贝母一钱五分;如果有呕吐恶心的症状,加半夏、茯苓各一钱,砂仁七分,生姜二片;如果出汗少,加荆芥一钱,川芎五分;如果出汗多,去掉秦艽,减少柴胡一半的用量,加人参一钱,白术一钱五分;如果饮食停滞,胸膈饱闷,加麦芽、神曲、山楂、厚朴各一钱;如果想要止住疟疾,加白蔻仁八分,鳖甲用醋炙烤二钱,另外再用止疟丹一二丸截断病势,效果神奇;如果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加人参、黄芪、白术各二钱,当归、茯苓各一钱;如果久病形成疟母,加白术一钱,木香、枳实各五分,鳖甲二钱。
- 止疟丹:治疗疟疾发作两三次后,用这个药方来止住疟疾,往往能取得效果。
配方:常山用火酒炒、草果仁去壳、半夏曲用姜汁炒、香附子用酒炒、青皮去瓤,用醋炒各四两,真六神曲十二两。
制作方法:将这些药材研成粉末,用米饮煮成糊制作成丸剂,像弹子一样大,用朱砂作为丸衣。
用法:病情轻的服用一丸,病情重的服用二丸,用五六枚红枣煎汤化开送服,清晨面向东方空腹服用。
- 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都在类中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疟疾时间久了会变成虚症,适宜用前面这两个药方来治疗,但是真正虚症的人大多夹杂寒邪,必须加肉桂、附子、炮姜、砂仁之类的药物,温补元气,才能取得疗效。
论水肿鼓胀
有人问:“水肿和鼓胀,怎么区分呢?”回答说:“眼窝和足部先肿,然后腹部肿大的,是水肿;先腹部肿大,然后四肢肿的,是鼓胀。然而,水肿也有同时兼有鼓胀症状的,鼓胀也有同时兼有水肿症状的,必须根据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和程度来治疗,现在把它们分为两个门类,治疗的人应该综合参考。”
水肿
水肿这种病症,有表里、寒热、肾胃的区分。一般来说,四肢肿,腹部不肿的,是表症;四肢肿,腹部也肿的,是里症。烦躁口渴、口干燥、小便发红、大便干结、饮食喜欢寒凉食物的,这属于阳水,是热症;不烦躁口渴、大便正常、饮食喜欢温热食物的,这属于阴水,是寒症。先出现气喘,然后才水肿的,是肾经聚水导致的;先水肿,然后才气喘,或者只是水肿而不气喘的,是胃经蓄水导致的。医经上说:“肾,是胃的关隘”。关隘关闭,水就会积聚,然而胃有病,关隘也会自行关闭。治疗胃经蓄水的,用五皮饮进行加减治疗;治疗肾经聚水的,用肾气丸进行加减治疗。有人问:“医书上说先气喘后水肿,病在肺,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气喘虽然是肺的病症,但根本原因在肾,医经上说‘诸痿喘呕,皆属于下’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是外感导致的气喘,或许只是肺经受到病邪侵袭,如果是内伤导致的气喘,没有不与肾有关的,治疗的人要详细分辨。”
相关药方:
- 五皮饮:治疗胃经聚水,也是通用的方剂,是华佗《中藏经》里的药方,多次使用都有效果。
配方:大腹皮用黑豆汁洗、茯苓皮、陈皮、桑白皮各一钱五分,生姜皮八分。
用法:用水煎服。张仲景说:“腰以上肿,适宜发汗,加紫苏、秦艽、荆芥、防风;腰以下肿,适宜利小便,加赤小豆、赤茯苓、泽泻、车前子、萆薢、防己;如果大便不通,适宜泻下,加大黄、葶苈;腹中胀满,加卜子、厚朴、陈皮、麦芽、山楂;身体虚弱的,加白术、人参、茯苓;如果确定是阴水,加附子、干姜、肉桂;如果确定是阳水,加连翘、黄柏、黄芩;夹杂痰邪的,加半夏、生姜。水肿消除之后,适宜用理中汤健脾养胃,或者用金匮肾气丸温暖命门,或者用六味地黄丸加牛膝、车前子,滋养肾水,清除余热,这样差不多能取得全面的疗效。”
- 附子理中汤:在中寒相关内容中可以找到。
- 金匮肾气丸:治疗肾经聚水,出现小便不利、腹胀、四肢肿胀,或者痰喘气急,逐渐发展成水蛊的病症,效果神奇。然而,肾经聚水也有阴阳的区分,不能不分辨清楚。医经上说:“阴没有阳就无法生成,阳没有阴就无法化生”。医经又说:“膀胱,是州都之官,津液储藏在其中,通过气化作用才能排出”。比如肾经阳虚,阴无法生成,真火不能克制水邪的,适宜用这个药方;比如肾经阴虚,阳无法化生,真阴不能化气的,适宜用这个药方去掉附子、肉桂来治疗。李东垣说:“土在雨中化为泥,这是阴水的征象”。刘河间说:“夏天热得厉害,土地潮湿闷热,这是阳水的征象”。了解这些意思的人,就可以治疗水肿了。
配方:大熟地八两,山药四两,山萸肉、丹皮、泽泻、车前子、牛膝各二两,茯苓六两,肉桂一两,附子一两虚寒严重的加倍。
制作方法:用五加皮八两,煮水一大碗,滤去药渣,和药材一起,加入炼蜜制成丸剂,像梧桐子一样大小。
用法:每天早上用开水送服四钱。如果前面所说的病症属于阴虚,这个药方去掉肉桂、附子,加文蛤、牡蛎各二两;如果湿热严重,加黄柏五钱,不用五加皮,用萆薢八两熬成汁来代替。
论血分、水分
妇人月经先停止,然后出现水肿的,叫做血分,用通经丸来治疗;先出现水肿,然后月经停止的,叫做水分,用五皮饮送服通经丸来治疗。
相关药方:
- 通经丸
配方:当归尾、赤芍药、生地黄、川芎、牛膝、五灵脂各一两,红花、桃仁各五钱,香附二两,琥珀七钱五分。
制作方法:用苏木屑二两,煎酒,和砂糖一起,熬化后制成丸剂,像梧桐子一样大小。
用法:每次服用三钱,用酒送服。身体虚弱的,用理中汤送服。如果有血寒的症状,加肉桂五钱。
鼓胀
有人问:医书上有鼓胀、蛊胀的区别,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鼓胀,是腹部中空没有实质东西,就像鼓一样;蛊胀,是腹中确实有东西,不是虫子就是瘀血。腹部中空无物的,用填补的方法就可使症状消除,这就是经典中所说的“塞因塞用”。腹中实有东西的,用消散的方法就能使病情平复,这就是经典中所说的“坚者削之”。然而,胀满有寒、热、虚、实以及病情浅深、部位的不同,如果不仔细辨别,怎么能取得疗效呢?
假如患者小便赤黄,大便秘结,脉象数而有力,面色紫黑,呼吸气粗声厉,口渴喜欢喝冷水,嘴唇焦干,舌头干燥,大多属于热证。假如患者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脉象细而无力,面色发白,气短急促,喜欢喝热汤,舌头润泽,口中和,大多属于寒证。又如腹胀,按压时不痛,或者有时腹胀减轻,这是虚证;按压时更加疼痛,腹胀不减轻,这是实证。凡是腹胀满的患者,饮食正常的,病情较轻浅;饮食减少的,病情较深重。而且腹胀有部位的不同,即使是整个腹部都胀满,也必定有胀得更厉害的部位和疾病先起的地方,由此就可以知道病属于哪个脏腑,而用药也必定要以这个脏腑为主。李东垣治疗胀满,不外乎枳术丸、补中益气汤这两个方剂,根据病情加减变化,寒热攻补,随症施治。我因此制作了和中丸广泛赠送,见效的很多,有能力的人,应当配制此药来救济贫困的人。又有气虚导致的中满,适宜用白术丸,并用六君子汤辅助治疗。因为是中空无物的鼓胀,所以不用枳实,是担心损伤正气。
枳术丸能消除胀满、消食化积。
枳实一两,用面粉炒制 白术二两,用陈土炒制
共同研成粉末,用荷叶包好,用烂饭煨透,杵烂混合制成药丸,每次服用二钱,用开水送服。
补中益气汤见类中
和中丸
白术用陈土炒制,四两 扁豆炒制,三两 茯苓一两五钱 枳实用面粉炒制,二两 陈皮三两 神曲炒黑 麦芽炒制 山楂炒制 香附用姜汁炒制,二两
砂仁一两五钱 半夏用姜片炒制,一两 丹参二两,用酒蒸制 五谷虫三两,用酒拌匀,炒至焦黄色
用一枚荷叶煎水,将上述药物制成药丸,每天上午、下午用开水送服二钱。这个方剂不寒不热,是比较平和的治法。如果寒气盛,加干姜、吴茱萸、肉桂。如果湿热盛,加黄连、连翘。如果大便闭结,先用三黄枳术丸攻下,随后用这个方剂慢慢调理。如果兼有瘀血,加厚朴、赤芍。如果脾虚气弱,用六君子汤送服这个药丸,或者用补中益气汤送下。这是医家的秘法,不可不讲究。
白术丸 治疗气虚导致的中满。
白术、茯苓、陈皮各二两 砂仁、神曲各一两五钱 五谷虫四两
用荷叶、老米煎水,将上述药物制成药丸,每次服用三钱,用开水送服。
三黄枳术丸 治疗因热食损伤脾胃,导致肚腹胀痛,以及湿热胀满,大便闭结的病症。
黄芩一两,用酒炒制 黄连四钱,用酒炒制 大黄七钱五分,用酒蒸制 神曲炒制 枳实用面粉炒制 白术用陈土炒制 陈皮各五钱
用荷叶煎水,将上述药物制成药丸,如绿豆大小,每次服用一钱五分,或者二三钱,根据患者体质的虚实来确定用量。
六君子汤见类中
积聚
积证,推它不会移动,是在五脏形成的,大多属于血病;聚证,推它会移动,是在六腑形成的,大多属于气病。治疗积聚,应当按照初、中、末三个阶段的不同方法来治疗。邪气刚刚侵袭,积聚还不坚硬,应当直接消散它,然后再调和身体。如果积聚时间很久,邪气旺盛而正气虚弱,治疗方法应从中间阶段来考虑,必须用补泻兼施的方法。如果肿块消除了一半,就从末阶段来治疗,即停止使用攻击的药物,只是调和中焦、滋养脾胃,疏导经脉,使气血流通,那么肿块自然就会消除了。还有身体虚弱的人患积聚病,必须先补养他的虚损,调理他的脾胃,增加他的饮食,然后再用药攻伐积聚,这才是好的治疗方法,这就是先补后攻的方法。初期治疗,用太元神功散主治;中期治疗,用和中丸主治;末期治疗,用理中汤主治。我曾经把这三种方法互相配合使用,往往有很好的效果。
太元神功散 治疗痞积,不管是气血、饮食、虫积、痰水等原因导致的,都有效果。
地篇蓄、瞿麦穗、大麦芽各五钱 神曲二钱五分 沉香、木香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钱 大黄用酒蒸制,二两
以上药物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二三钱,用灯心草、竹叶煎汤,或者用无灰酒调服。女性患者用灯心草、红花、当归煎汤,再用无灰酒送服。服药期间忌油腻、动气的食物以及房室生活一个月。药物必须在黄昏时服用,不要吃晚饭,以大小便排出恶物为度。
和中丸见鼓胀部分 医书上说:肝的积聚,在左胁下,名叫肥气,在和中丸基础上加柴胡、鳖甲、青皮、莪术。肺的积聚,在右胁下,名叫息贲,加白蔻仁、桑白皮、郁金。心的积聚,从肚脐上起,向上到心下,大如手臂,名叫伏梁,加石菖蒲、厚朴、红花、莪术。脾的积聚,在胃脘部,腹部大如盘子,名叫痞气,加厚朴。肾的积聚,在脐下,从小腹发起,向上冲心而疼痛,名叫奔豚,另外用奔豚丸主治。热积,加黄连、黄芩。寒积,加肉桂、干姜、附子。酒积,加葛根。痰积,加半夏。水积,加桑白皮、赤小豆。血积,加桃仁、红花、干漆。肉积,加阿魏、山楂。
奔豚丸
川楝子煨制,去掉果肉,一两 茯苓、橘核用盐酒炒制,各一两五钱 肉桂三钱 附子炮制 吴茱萸用汤泡七次,各五钱 荔枝子煨制,八钱 小茴香、木香各七钱
用砂糖熬制后制成药丸,每次服用二钱,用淡盐汤送服。如果有热象,去掉附子、肉桂。
理中汤见中寒
疝气
疝病,表现为少腹疼痛,牵引睾丸。医经上说:任脉发生病变,男子在外会出现七种疝病,女子则会出现带下病和瘕聚。七种疝病分别是:第一种是冲疝,症状为气上冲心,大小便不通。第二种是狐疝,平卧时肿物可回纳入腹,站立时则脱出到腹外。第三种是疝,阴囊肿大,像升、斗那样大。第四种是厥疝,是肝气上逆所致。第五种是瘕疝,腹部有痞块,疼痛且伴有发热,时常排出白浊。第六种是疝,肿物内裹有脓血。第七种是癃疝,肿物内裹有脓血,小便不通。我认为:厥疝就是冲疝,癃疝就是疝,疝病名称有七种,其实只有五种罢了。疝病的根源起于各个脏腑,但总归与厥阴经有关。因为肝主筋,又主疼痛。治疗疝病的方法不止一种,但区分起来不外乎气血两方面,气疝表现为疼痛部位游走不定,血疝则是疼痛部位凝聚不散。可以用橘核丸加减来治疗。
橘核丸能通治七种疝病。
橘核二两,用盐酒炒制;小茴香、川楝子煨制,去掉果肉、桃仁去掉皮尖和双仁,炒香、香附用醋炒制、山楂子炒各一两;广木香、红花各五钱。
用三两神曲打成糊做成药丸,每次服用三钱。治疗冲疝,用白茯苓一钱,松子仁三钱,煎汤送服。治疗狐疝,用当归二钱,牛膝一钱五分,煎酒送服。治疗疝,用白茯苓、陈皮、赤茯苓各一钱,煎汤送服。厥疝的治疗方法与冲疝相同。治疗瘕疝,用丹参、白茯苓各一钱五分,煎汤送服。治疗疝,在本方内加五灵脂一两醋炒,赤芍一两五钱酒炒,服药时用牛膝一钱五分,当归尾三钱,煎酒送服。癃疝的治法与疝相同。如果寒气深重,在本方内加吴茱萸、肉桂心各五钱,严重的可加附子一枚。如果表寒束住了内热,四肢疼痛、发热,或者流白浊,在本方内加黑山栀五钱,川萆薢一两,吴茱萸三钱用汤泡七次。吴茱萸驱散表寒,山栀清除内热,二者并用,这是丹溪心法。
小肠气的症状是,脐下转动疼痛,放屁后感觉轻快。膀胱气的症状是,脐部发热疼痛,小便不畅,也就是胞痹。痃病的症状是,腹部有条索状肿物,像弓弦一样,是筋病。癖病的症状是,肿物隐藏在体内,疼痛深入到骨头。癥病的症状是,腹部有可以触摸到的肿块,是血病。瘕病的症状是,肿物忽聚忽散,是气病。以上这些病症,虽然也有疼痛,但不牵引睾丸,所以不称为疝病。然而治疗方法,可以仿照前面的橘核丸进行加减,根据病情的轻重,因时制宜。
痰饮
大凡疾病没有不发热、不生痰的。因此痰和热是杂病中常见的症状,似乎没有必要专门设立治疗方法。然而如果杂病症状较轻而痰饮症状较重,就应当专门以治疗痰饮为主。医书上有五痰的名称,是按照五脏分别主病来命名的。还有五饮的名称,是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来命名的,但其实并不十分恰当。大致来说,痰以燥湿来区分,饮以表里来辨别。湿痰滑利容易咳出,大多是由脾产生,脾气充实就用消导的方法,可用二陈汤,病情严重的可用滚痰丸;脾气虚弱就用补益的方法,可用六君子汤。兼有寒象或热象,可根据症状加用相应的药物。燥痰干涩难以咳出,大多是由肺产生,肺燥就用滋润的方法,可用贝母瓜蒌散。如果肺受到火邪的煎熬,不能使气下降,导致肾中真水上泛,就滋养肾阴,可用六味丸。饮邪有在表的,表现为干呕、发热、咳嗽,面目和四肢浮肿,可用香苏散、五皮散治疗。饮邪有在里的,或者停留在心下,或者潜伏在两腋,咳嗽时会牵引疼痛,或者在肠间流动,发出辘辘的声音,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根据饮邪所在的部位分别进行治疗。这是治疗痰饮的大致方法。医书上说:治疗痰病必须调理脾,因为痰属于湿邪,脾土旺盛就能战胜湿邪。治疗痰病是这样,治疗饮病也应当如此。然而对于脾经的痰饮,应当健脾来祛除湿邪。如果是肾虚导致水液上泛,形成痰饮,就必须滋养肾。肾水不足,就用六味丸;如果是命门真火衰微,寒痰上泛,就用八味肾气丸,通过补火生土,打开脾胃的通道,引导肾水向下流动,那么痰饮自然就会消除。
二陈汤
半夏、茯苓、陈皮去掉白色部分各一钱,甘草炙五分。
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煎服。加入人参、白术各一钱,就叫做六君子汤。
滚痰丸
治疗实热老痰,这种痰会引发各种奇怪的病症。
大黄蒸片刻、黄芩炒各四两,青礞石用硝煅至金色、沉香细细锉碎各三钱,辰砂细细研磨,用水飞法制成细粉二钱。
用水制成丸剂,用辰砂作为药丸的外衣,每次服用一二钱,用开水送服。这种药只是祛除痰积,并不会导致剧烈的腹泻,是治疗老痰的重要药物。
贝母瓜蒌散
贝母一钱五分,瓜蒌一钱,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用水煎服。
香苏散见太阳症。
五皮饮见水肿。
小半夏加茯苓汤见伤寒咳嗽。
六味丸、十味肾气丸即八味丸加车前子、牛膝,都见类中门。
呕吐哕呃逆
呕,是声音和食物一起吐出。吐,是有食物吐出但没有声音。哕,是有声音但没有食物吐出,一般人称之为干呕。李东垣认为这三种情况,都是因为脾胃虚弱,或者受到寒气侵袭,或者饮食受到损伤,导致气逆而食物不能下行,可用香砂二陈汤主治。然而呕吐很多时候是属于有火的情况。医经上说:食物不能进入,是有火;食物吃进去反而吐出,是有寒。如果拒绝饮食,点滴都不能进入,一定要用姜水炒黄连来开通,多次使用都很有效。至于食物吃进去反而吐出,固然是有寒,如果大便闭结,必须加入养血的药物来润燥。如果润燥后还不通,适宜用蜜煎导法来通便。因为下面的窍道开通了,上面的窍道就通畅能进食了。其中因为脾胃虚弱而呕吐的,以补中为主,用理中汤。因为痞积阻滞而呕吐的,以消积为主,用和中丸。如果是命门火衰不能生养脾胃的,以补火为主,用八味丸。还有呃逆的病症,气从肚脐下直冲上来,大多是因为痰饮导致,或者是气郁引发,用扁鹊丁香散主治。如果是火气上冲,用橘皮竹茹汤主治。至于在大病中出现呃逆的,这是土气衰败而木气克伐,是胃气将绝,大多很难治疗。
二陈汤在痰饮病的通用治法中提到,可治疗呕、吐、哕,根据症状进行加减。
前面所说的病症如果是脾胃虚弱,加人参、白术。如果是受到寒气侵袭,加生姜、肉桂,严重的加附子。如果是饮食损伤,加山楂、麦芽、神曲、香附、砂仁、藿香。如果饮食冲口而出,不能进入,这是有火,加黄连、山栀。如果大便干结,加当归、黄芩、知母。如果有积滞,应该兼服和中丸。
理中汤在中寒病中提到。
和中丸在蛊胀病中提到。
八味丸在类中风病中提到。
扁鹊丁香散在伤寒呃逆病中提到。
橘皮竹茹汤:陈皮去掉白色部分,二钱;竹茹一团;半夏、人参、甘草各一钱。用水煎服。
三消
医经上说:口渴而且饮水多是上消,消化食物快、容易饥饿是中消,口渴、小便像膏脂一样是下消。三消的病症,都是燥热积聚导致。一般的治疗方法是,治疗上消,应该滋润肺部,同时清胃,用二冬汤主治;治疗中消,应该清胃,同时滋养肾,用生地八物汤主治;治疗下消,应该滋养肾,同时补肺,地黄汤、生脉散一起主治。治疗上消清胃,是为了让胃火不损伤肺;治疗中消滋肾,是为了让相火不攻胃;治疗下消清肺,是滋养上源来生成水。三消的治疗,不一定要专门依据本经,而滋养其化源那么病就容易痊愈。书上还说:喝一杯水就尿一杯,或者喝一杯水尿两杯,病情危急,张仲景用八味丸主治,是用来稳固肾气的。而刘河间则用黄芪汤这种平和的方剂,大概肺肾虚弱但没有寒象的,适合用这种方法。又按照:张仲景在《伤寒论·少阴篇》中说:肾经虚,必然频繁饮用热汤来自我救助。这是同气相求的道理。现在肾经虚寒,就会引水自我浇灌,虚寒不能约束,所以小便频繁,像这样就不必和消渴病症同等看待,应该用理中汤,加益智仁主治。然而我曾经见到伤暑引发气喘的病症,小便非常多,不止是喝一杯尿两杯,用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见效,可见这种病症,又是因为肾经阴虚而得,治疗应该灵活变通,正应当根据具体病症来制定合适的方法,不能只采用一种途径。
二冬汤:治疗上消。天冬去掉心,二钱;麦冬去掉心,三钱;天花粉一钱;黄芩一钱;知母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五分;荷叶一钱,用水煎服。
生地八物汤:治疗中消。生地三钱;山药一钱五分;知母一钱五分;麦冬三钱;黄芩一钱;黄连一钱;黄柏一钱;丹皮一钱五分;荷叶二钱,用水煎服。
六味地黄汤在类中风病中提到。
生脉散:麦冬二钱;人参一钱;北五味子十五粒。用水煎服。
八味丸就是六味地黄丸加上肉桂、附子。
黄芪汤:治疗肺肾两虚,饮水少但小便多。黄芪三钱;五味子一钱;人参、麦冬、枸杞子、大熟地各一钱五分。用水煎服。
理中汤在中寒病中提到。
热淋
淋证,表现为小便频繁,排尿不畅,尿完后疼痛。大多是由膀胱经湿热引起的。然而淋证有六种类型:
- 石淋:排尿时如同有砂石排出,就像汤瓶长时间在火上,底部结有白碱一样,可用益元散加琥珀末治疗。
- 膏淋:滴下的尿液呈浑浊的液体,如同脂膏,用萆薢饮治疗。
- 气淋:气滞不通,水道阻塞,脐下感觉憋闷胀痛,用假苏散治疗。
- 血淋:瘀血停留在体内,阴茎中疼痛难忍,用生地四物汤加红花、桃仁、花蕊石治疗,或者兼服代抵当丸。
- 劳淋:因劳累辛苦而发作,这是因为气虚,导致气化功能不能到达膀胱,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 冷淋:寒气凝滞,水道不通,症状为四肢冰冷,口鼻出气也冷,喜欢喝热汤,用金匮肾气丸治疗。还有因过量服用金石类热药,导致败精流注,转而引发淋证的情况。另外,老人阴茎已经痿软,却思淫欲而使精液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在体内败坏,导致大小便牵扯作痛如同淋证,越痛越想小便,越小便越痛,应该用前面提到的萆薢饮,去掉黄柏,加菟丝子、远志来引导排出败精,然后用六味地黄汤来补益,这样才有益处。淋证情况多样,不能一概而论。
文中提到的益元散、萆薢饮、假苏散、生地四物汤、代抵当丸、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汤等方剂的组成和用法在原文中有详细记载。
小便不通,称为癃闭。癃闭与淋证不同,淋证是小便频数且阴茎疼痛,癃闭则是小便点滴而出,难以通畅。李东垣说:口渴但小便不利,是热在上焦气分,应该用四苓散加山栀、黄芩等药来分利。如果大便也不通,可加大黄、元明粉之类的药物。不口渴但小便不利,是热在下焦血分,应该用滋阴化气的方法,比如滋肾丸之类的药物。一般原则是:没有阳气,阴气就无法生成;没有阴气,阳气就无法运化。下焦真阴不足,阳气就不能运化,必须滋养阴气;如果下焦真阳不足,阴气就不能生成,必须补充阳气。例如水肿鼓胀、小便不通的患者,服用金匮肾气丸后,小便自行通畅,这是因为阴得到阳的帮助而生成;也有去掉肉桂、附子服用后同样有效的,这是因为阳得到阴的作用而运化。这就是阴阳气化的精妙含义。
还有因为小便不通而呕吐食物的,叫做关格。《内经》说:关就是小便不通,格就是呕吐气逆。得了关格病,往往难以长寿。可以用假苏散治疗。
另外,朱丹溪治疗孕妇转胞导致的小便不通,用补中益气汤,服药后再用探吐的方法,常常有效。就像滴水的器具,上面的孔堵塞了,下面的孔就不通,必须上面的孔打开,下面的孔才能出水。朱丹溪刚开始用这个方法时,以为是偶然有效,后来多次使用都应验了,于是把它当作救急的好方法。常常看到现在的人治疗转胞症,只用补中益气汤,却不进行探吐,还说古法无效,哪有这样的道理呢?我曾经用茯苓升麻汤治疗这种病有效果。因为用升麻来提升胎气,用茯苓来利小便,用当归、川芎来活血安胎,用苎根来理顺胞丝的紊乱,这是以升提的药剂来达到通利的方法。把它附录在这里,供有见识的人参考。
文中还介绍了四苓散、滋肾丸、金匮肾气丸、假苏散、补中益气汤、茯苓升麻汤等方剂的组成和用法。
大便不通,也有多种情况。《内经》说:北方黑色,与肾相通,开窍于二阴。由此可知肾主管大小便,肾经津液干枯,就会导致大便闭结。然而有实闭、虚闭、热闭、冷闭的不同。
- 实闭:比如阳明胃腑有实邪,出现口渴、谵语、不大便等症状,这是实闭,用小承气汤攻下。
- 虚闭:年老体弱的人精血不足,新产妇人气血干枯,导致肠胃不滋润,这是虚闭,用四物汤加松子仁、柏子仁、肉苁蓉、枸杞、人乳之类来滋润,或者用蜜煎导法来通便。如果气血两虚,就用八珍汤。
- 热闭:表现为口燥、唇焦,舌苔黄,小便赤,喜欢冷饮,厌恶热,这叫做阳结,应该用清热药物和攻下的方法,用三黄枳术丸治疗。
- 冷闭:表现为唇色淡,口中和,舌苔白,小便清,喜欢热,怕冷,这叫做阴结,应该用温性药物并兼用润燥的方法,用理中汤加当归、芍药治疗。凡是虚弱的人大便不通,不可勉强通便。大便虽然闭结,但腹部没有痛苦,就给予润肠的药剂,时间长了自然会通畅,不像伤寒病邪热消耗津液,有刻不容缓的形势。我曾经治疗老人虚闭,多次到厕所却不能排便的情况,用四物汤和滋润药物加升麻,多次试验都有效果,这也是救急的好方法。
大小肠交,是阴阳失调的表现。大便从前阴排出,小便从后阴排出,叫做交肠,用五苓散治疗。还有老人阴血干枯,大肠干燥,大小便都从前阴排出,这不是交肠,而是血液干枯的表现,是气血衰败的征兆。多服用大剂量的八珍汤,或许可以稍微延长一些时间。
遗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脾胃虚弱,肠胃不固,肠道滑利而遗尿;另一种是因为火性急迫,逼迫尿液而遗尿,应该分别进行治疗。脾虚的用理中汤,火盛的用芍药甘草汤加黄连。
脱肛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气虚下陷而脱肛,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另一种是因为肠胃有火,肿胀而下脱,用四物汤加升麻、黄芩、荷叶之类的药物治疗。
文中还提及了小承气汤、四物汤、蜜煎导法、八珍汤、三黄枳术丸、理中汤、五苓散、芍药甘草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的出处。
小便不禁
医经上说:膀胱功能不利会导致癃闭,约束无力就会出现遗尿。导致约束无力的原因有三种。一是肝热,肝气有热就会使阴器挺纵而失去约束功能,医书上说肝主疏泄就是这个道理,可用加味逍遥散治疗。二是气虚,中气不足就不能统摄,从而导致遗尿,用十全大补汤治疗。一般来说,老人和小孩多见这种病症,都属于膀胱之气不固。老人多伴有寒邪,婴儿多伴有热邪。伴有寒邪的,用十全大补汤;伴有热邪的,用六味地黄丸。三是肾败,出现胡言乱语、眼睛上翻、大小便失禁的,这是肾绝的表现。伤寒病时间久了出现这种情况,大多难以救治。中风病症出现这种情况,要立即用大剂量的附子理中汤频繁灌服,偶尔有能救活的。因为突然虚脱的可以突然恢复,如果病势已经很深重,就没办法了。然而中风病症也有因为阴虚而遗尿的,不适合偏用热药,治疗时要仔细分辨。
加味逍遥散在“类中”篇中可见。
十全大补汤在“虚劳”篇中可见。
六味地黄丸在“虚劳”篇中可见。
附子理中汤在“中寒”篇中可见。
便血
便血症,有肠风、脏毒之分,也有因热、因寒之别。如果病人脏腑有热,风邪侵袭,就会下鲜血,这叫做肠风,用清魂散治疗。如果肠胃不清净,下血像鱼肠一样,或者像豆汁一样,这叫做脏毒,用芍药汤治疗。凡是下血症,脉象数而有力,嘴唇干燥,喜欢冷饮,害怕热,这是有火,适合用前方加黄芩、丹皮、生地之类的药物。如果脉象细而无力,嘴唇淡白,口中和,喜欢热饮,害怕寒冷,或者四肢冰冷,这是有寒,适合用温性药物来止血,用理中汤加当归、芍药治疗。如果便血时间久了不停止,气血大亏,适合用归脾汤、十全大补汤之类的方剂来使血液归经。血本来属于阴,由阳气所化生,治疗时应该滋养它的化源。
清魂散:
荆芥三钱,当归五钱。
用水煎服。
芍药汤在“腹痛”篇中可见。
理中汤在“中寒”篇中可见。
归脾汤、十全大补汤都在“虚劳”篇中可见。
尿血
心主血,心气有热,就会把热遗留给膀胱,阴血妄行从而出现尿血。另外,肝主疏泄,肝火旺盛,也会导致尿血。清心火用阿胶散治疗;平肝用加味逍遥散治疗。如果是久病气血都虚而出现这种病症,用八珍汤治疗。凡是治疗尿血,不能轻易使用收涩止血的药物,否则恐怕会使瘀血积聚在阴茎,疼痛难以忍受。
阿胶散:
用阿胶水化开,冲服,一钱。丹参、生地各二钱,黑山栀、丹皮、血余就是乱发,烧灰存性、麦冬、当归各八分。
用水煎服。
加味逍遥散在“类中”篇中可见。
八珍汤在“虚劳”篇中可见。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