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网友锐评:和一个你所爱的人做会有灵魂上的共振。
或许这可能是对的,但作者没有机会去实践,也许以后会有。
但我更关注的是“灵魂上的共振”。
灵魂上的共振,也就是共鸣,我是感受过的,早在一年前,看到B站上的何同学那期制作充电桌和明快打字机视频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那种梦想真的种进我心里时,产生的洪荒钟鸣。
“我以后也想学会”的话从我嘴里不由自主轻飘飘地冒出。
当然作为一名作者,都希望自己写的文章能走进读者的心里,体会ta的心跳,产生像这样类似的共鸣。
人虽说不是孤岛,但注定,会因为民族文化,人生经历等的不同产生认同上的差别。
这些差别使作者不可能让灵魂振动的幅度、频率、相位完全一致。
所以,我们至多了解一个人的70%,甚至即便天天相处也可能50%都不到。
但转念一想,如果这个人了解你10%,那个人了解你20%,即便有重复,但你想让对方了解的样子会随着人增多逐渐获得100%。
这是人类群居的优势。
小说文学也是这样。
以上西段的胡说八道既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作者,是要有“到群众中去”的意识,又告诉读者,评判一本小说的好坏要有多角度审美能力。
一部好的小说是由作者和读者们共同创作出来的。
而小说的本质,就在这里体现为一种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介质尽管它是一维的(只有文字。
有图有文的漫画可以是二维,有声有色的动画可认为三维,具有交互性的游戏、VR可为西维),也是单向的。
所幸互联网的发展让读者和作者可以边创作边交流,算是一定程度打破了这种单向性,但如果文笔像我一样很废,文字或许只能让人获得知识,但很难让人产生灵魂上的共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没有离开过故乡,又怎能让对方明白何为思乡之情呢?
于是,为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所谓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就轮番上阵,成为了头疼一代又一代学生语文课的一部分。
这些手法的根本目的就一个: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但我以为真正的好文章,好的小说,是不会用多的常见手法去刻画人物和情节的。
它的语言只是经过了“陌生化”、“有画面感”这两个处理,其余全为白描或陈述,但依旧能感人至深,或给人启迪,或读后凭轩涕泗流,那么,这篇文章就是成功的。
这样的作者,是有成为人民艺术家的潜能。
某位古人曾说:“文章合时而著。”
这是大多数文章的特点与目标。
但好的小说,其主旨也应当超越时代,也就是不论父母亲还是孩子,读完文章都能触动心弦;自己不同岁数重读文章,也有新的认知和感受,那么此文就算得上是好的小说了。
刘慈欣的作品《中国2185》、《三体》就有这样的潜力。
分析完好小说的三要素,再定义小说文学的下限:其一,价值观偏差较大,有反人类倾向;其二,内容脱离人民群众,自说自话;其三,内容违反基本客观事实,甚至造谣侵害他人。
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之一的小说是明显不合格的。
这样的小说迄今尚未遇见的多,而像小妈文学一类也算不上,毕竟小说文学的娱乐性也存在,只是怎么界定还是个问题。
感谢读者能看完这段与小说无关的妃(废)话,以上可算作前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