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随后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崛起。
朱元璋在小时候叫朱重八,家中排行老八,在元朝末年,濠州钟离县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户贫苦人家,家中幼子朱重八,眉眼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坚毅与机灵。
彼时的他,不过是个为地主刘德放牛的小牧童,与一同放牛的小伙伴徐达、汤河等,每日在山野间讨生活。
这日,骄阳似火,无情地炙烤着大地。
朱重八与徐达、汤河等一群放牛娃,赶着牛群来到村外的山坡上。
牛儿们慢悠悠地啃着草,孩子们则聚在一棵大树下,试图寻得一丝阴凉。
可即便如此,那酷热依旧如影随形,汗水不停地从他们的额头滚落,打湿了破旧的衣衫。
徐达年纪稍长,性子首爽,此时他忍不住抱怨道:“这鬼天气,热得人都快冒烟了,每天就吃那点稀粥,肚子早就咕咕叫了。”
汤河也在一旁附和:“是啊,真想吃点肉,哪怕就一口,也能让我有力气干活。”
其他孩子也纷纷点头,一时间,哀叹声此起彼伏。
朱重八听着伙伴们的抱怨,眉头微皱,目光在牛群中扫过。
突然,他的眼神定在一头小牛犊身上,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只见他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大声说道:“伙伴们,我有个主意,咱们把这头小牛犊杀了烤着吃,咋样?”
孩子们听了,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既兴奋又担忧的神情。
徐达犹豫着说:“重八,这可使不得,这牛是刘德财主家的,要是被发现了,咱们可吃不了兜着走。”
朱重八却握紧拳头,目光坚定地说:“怕什么,咱们先填饱肚子再说,要是被发现了,我朱重八一人承担!”
看着朱重八那果敢的模样,孩子们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纷纷响应。
说干就干,朱重八指挥着大家分工协作。
徐达力气大,负责把小牛犊抓住;汤河则去附近找来一些干柴;其他孩子有的去捡石头,准备搭建简易的炉灶,有的在一旁帮忙按住小牛犊。
朱重八自己则拿起一把简陋的小刀,虽然心中有些不忍,但一想到伙伴们饥饿的模样,还是一咬牙,动手宰杀了小牛犊。
接着,他们将小牛犊架在搭好的炉灶上,用干柴生火。
火苗舔着小牛犊的身体,不一会儿,便传来阵阵诱人的肉香。
孩子们围在一旁,眼巴巴地望着,不停地咽着口水。
朱重八不时翻动着牛肉,确保每一处都烤得恰到好处。
终于,牛肉烤好了,外皮金黄酥脆,内里鲜嫩多汁。
朱重八将牛肉分成小块,递给每一个小伙伴。
大家顾不上烫,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
“重八,你这法子可真好,这牛肉太香了!”
徐达嘴里塞满了肉,含糊不清地说道。
汤河也笑着附和:“是啊,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就算被刘德财主发现,挨一顿打也值了!”
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将整头烤牛吃得一干二净,只留下一堆骨头和牛皮。
然而,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太阳渐渐西斜,放牛的时间结束了,孩子们这才意识到闯下了大祸。
望着只剩下骨头和牛皮的小牛,大家都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
朱重八看着伙伴们惊慌失措的样子,心中虽然也有些害怕,但还是强装镇定地说:“大家别慌,我有办法。”
他思索片刻后,让大家把牛骨头和牛皮收拾好,埋在一个隐蔽的地方,然后把小牛的尾巴插在一个石缝里。
一切安排妥当后,朱重八带着小伙伴们赶着牛群回到了村子。
刘德见牛群回来,却少了一头小牛,顿时火冒三丈,大声质问朱重八:“小牛呢?
怎么不见了?”
朱重八装作害怕的样子,低着头说:“老爷,我们也不知道啊,那头小牛走到一个山缝旁,突然就钻了进去,怎么拉都拉不出来,现在只剩下尾巴还露在外面。”
刘德听了,半信半疑,跟着朱重八来到山缝处查看。
果然,只见小牛的尾巴露在石缝外。
刘德用力拉了拉尾巴,却怎么也拉不动,还听到石缝里传来“哞哞”的叫声(其实是朱重八事先安排其他小伙伴在附近模仿牛叫)。
刘德又气又恼,但也无可奈何,只能骂骂咧咧地带着朱重八等人回去了。
这件事虽然暂时瞒过了刘德,但在小伙伴们心中,朱重八的形象却变得更加高大起来。
他们觉得朱重八不仅勇敢,而且聪明机智,有担当。
经此一事,朱重八与徐达、汤河等人的情谊也愈发深厚,彼此间更加信任和依赖。
多年后,己改名为朱元璋的朱重八投身起义军,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霸业征程。
而当年那些与他一同烤牛吃的小伙伴,徐达、汤河等,也纷纷追随他,成为他麾下的得力将领,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这段少年时烤牛的经历,不仅是他们艰苦童年中的一抹亮色,更成为他们日后情谊的坚实纽带,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段传奇佳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