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棉纺厂魅影**1983年4月17日 7:15 鹿城棉纺三厂后巷**晨雾裹着纺织机的轰鸣漫过青砖墙,陈国华的皮鞋碾过潮湿的煤渣路。
警戒线外几个女工缩在褪色工装里,领口的镀铜纽扣在薄雾中泛着冷光。
"死者张玉兰,21岁,三厂细纱车间女工。
"实习警员小林翻开笔记本,钢笔尖在"4月15日"的日期上洇开墨点,"今早六点被早班工人发现,初步判断死亡时间超过36小时。
"陈国华蹲下身,老式海鸥相机镁光灯在巷壁上炸出惨白的光。
女尸仰躺在污水沟旁,蓝布工装前襟凝着暗褐色血痂,右手紧攥着半张皱巴巴的纸片——是人民电影院《庐山恋》的票根,座位号7排6座。
"陈队!
"技术员小王突然惊呼。
他手中的镊子夹着片指甲盖大小的蓝白织物,"死者指甲缝里的纤维,和厂里新款工装材质一致。
"小王压低声音,"但厂办说新工装五一才发放。
"陈国华摸出怀表,表面玻璃的裂痕将时针割成两段。
三天前他送女儿去少年宫时,见过橱窗里展示的新款工装,的确良面料镶着天蓝边,和女工们身上灰扑扑的老式工装截然不同。
**9:30 厂长办公室**红木办公桌上的金星钢笔突然滚落,厂长周为民掏出手帕擦汗,腕上的上海牌手表闪过一道光:"厂里两班倒,西千多人出入,难免有疏漏。
"他的目光扫过墙角的绿色铁皮档案柜,"但新款工装绝对存放在后勤科仓库,钥匙只有我和王科长有。
"窗外传来卡车鸣笛,陈国华看见三辆解放牌卡车正驶入厂区。
头车驾驶室里,运输科司机王德发叼着烟卷,左臂缠着的纱布在方向盘上格外刺眼。
"昨天装卸组有人受伤?
"陈国华状似无意地问。
"王师傅三天前检修机器划伤的。
"周厂长突然提高声调,"我们厂连续三年安全生产先进..."楼道里突然炸开哭喊声。
陈国华推开门,看见个穿老式工装的圆脸女工瘫坐在长椅上,胸牌上印着"赵红梅"。
"玉兰说好帮我带的确良布料..."她攥着半截粉笔头在墙上划拉,"7排6座...她说那个座位能看到..."陈国华瞳孔骤缩。
赵红梅颤抖的粉笔下,歪歪扭扭的数字组合正是《庐山恋》的座位号。
**11:45 刑侦队办公室**日光灯管在绿色铁皮档案柜上投下冷光。
陈国华将现场照片别上案情板,死者右手特写镜头上,食指指甲缝里除了布料纤维,还有几点暗红色碎屑。
"不是血迹。
"法医老周推门进来,橡胶手套上沾着福尔马林的味道,"化验显示是氧化铁成分,常见于生锈金属。
"他摘下眼镜哈了口气,"另外,死者真实死亡时间是4月15日晚八点至九点,但厂区考勤表显示她当天准时下班。
"小林抱着档案袋冲进来:"查到了!
张玉兰弟弟在劳教所服刑,上个月有人用她的名义往里面捎过两条大前门香烟。
"陈国华用红铅笔在地图上画出纺织厂到人民电影院的路线。
钢笔突然顿在棉纺厂后墙——那里标注着正在维修的下水道井盖,而王德发的运输科就在隔壁仓库。
**14:00 运输科仓库**陈国华踢开挡路的麻袋,扬起的棉絮在光柱里翻涌。
成捆的的确良布料堆在角落,包装印着"1983年4月10日入库"。
他的指尖抚过封条,突然触到某处不自然的褶皱——本该盖着后勤科公章的位置,贴着张褪色的电影海报。
《庐山恋》女主角的笑脸在昏暗仓库里格外刺目。
海报边缘沾着暗褐色污渍,陈国华用镊子夹起时闻到了熟悉的铁锈味。
"陈队!
"小林的惊呼从仓库深处传来。
他的手电光柱里,一台日本进口缝纫机泛着冷光,油槽里凝固的润滑油泛着诡异的蓝紫色——和死者指甲里的纤维颜色完全相同。
**17:30 纺织厂医务室**陈国华掀开泛黄的纱布帘,消毒水味混着血腥气扑面而来。
值班医生老吴的登记簿上,4月15日晚九点赫然写着王德发的名字:"左臂撕裂伤,伤口附着棉纤维。
"病历卡背面有串模糊的数字,陈国华对着夕阳举起纸片——7排6座的电影票编号,末尾被血渍晕染成蝌蚪状。
窗外突然传来重物坠地的闷响。
陈国华冲到走廊时,正好看见赵红梅的工装衣角消失在楼梯拐角,她刚才偷看的窗户正对着运输科仓库。
**20:05 人民电影院**陈国华摸着口袋里的镀铜纽扣走进放映厅。
这是他在仓库缝纫机下发现的,和赵红梅工装上的纽扣一模一样。
银幕上正在放映《庐山恋》,7排6座的观众是个戴鸭舌帽的男人,左手始终插在裤兜里。
当张瑜说出"你真傻"的台词时,男人突然剧烈咳嗽。
陈国华看见他掏出的手帕上,染着蓝紫色的油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