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本文写作重点描述张翼穿越后发现自己成为三国将领,被派往南中地区,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蛮族威胁,如何利用现代知识站稳脚跟,收复孟获,与少数联姻,将南中发展成繁华地区,在诸葛亮死后成为蜀汉丞相,镇南侯,帮助刘禅统一全国。
---我睁开眼睛,刺目的阳光让我下意识抬手遮挡。
奇怪,我明明记得自己是在加班写代码,怎么一睁眼就到了户外?
而且这手——粗糙、布满老茧,明显不是整天敲键盘的IT男该有的手。
"张将军,您醒了?
"一个穿着粗布衣的少年蹲在我身边,手里捧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水,"诸葛丞相命我在此等候,说您醒来后立刻带您去见他。
"张将军?
诸葛丞相?
我猛地坐起身,一阵眩晕袭来。
环顾西周,这是一处简陋的军营,远处旌旗招展,上面赫然写着一个"汉"字。
"现在是哪一年?
"我听见自己的声音沙哑而陌生。
"建兴三年啊,将军。
"少年一脸困惑,"您是不是中暑了?
要不要我去叫军医?
"建兴三年?
那不是公元225年吗?
我低头看着自己身上的铠甲和腰间的佩剑,一个荒谬的想法浮现在脑海——我穿越了,而且成了三国时期的蜀汉将领张翼。
"不必叫军医,我没事。
"我强作镇定地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带我去见丞相吧。
"跟随少年穿过军营,我的大脑飞速运转。
作为一个资深三国迷兼程序员,我对这段历史还算熟悉。
建兴三年,正是诸葛亮准备南征平定南中叛乱的时候。
历史上张翼确实参与了南征,但并非主要将领。
而现在,我似乎取代了原本的张翼。
中军帐前,两名卫兵肃立。
少年通报后,我深吸一口气,掀开帐帘走了进去。
帐内光线昏暗,一位羽扇纶巾的男子正俯身查看地图。
听到动静,他抬起头,那双如炬的目光仿佛能看透人心。
"伯恭来了。
"他微微颔首,"身体可好些了?
"伯恭是张翼的字。
我连忙行礼:"多谢丞相关心,属下己无大碍。
"诸葛亮示意我走近,指着地图上南中地区:"南中局势日益严峻,雍闿、高定等人勾结孟获,屡犯我境。
我欲亲征平叛,但朝中事务繁多,需你先行一步,接替李恢治理南中,安抚各族,为大军开路。
"我心头一震。
历史上李恢确实在南中任职,但后来因病去世。
难道现在是要我去接替他的位置?
"属下才疏学浅,恐难当此重任。
"我试探着推辞。
诸葛亮目光深邃:"伯恭过谦了。
你曾在犍为治政有方,深谙怀柔之道。
南中各族杂处,非武力可尽服。
需刚柔并济,方能长治久安。
"我暗自叫苦。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一窍不通,更别提治理多民族地区了。
但眼下显然没有拒绝的余地。
"属下领命。
"我硬着头皮应下,"不知何时启程?
""三日后。
"诸葛亮从案几上取过一封文书递给我,"这是任命诏书和我的亲笔信。
到达后先安抚各族首领,特别是孟获。
此人虽为蛮族,却深得民心,若能收服,事半功倍。
"离开中军帐,我仍处于恍惚状态。
少年——现在我知道他叫张顺,是我的亲兵——带我回到自己的营帐。
帐内陈设简单,除了一张床榻外,就是几案和几个木箱。
"将军,要准备行装吗?
"张顺问道。
我点点头,趁机问道:"张顺,你对南中了解多少?
"张顺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回答:"小人祖籍永昌,幼时随父迁至成都。
南中多山,瘴气弥漫,有汉人、叟人、昆明人、濮人等数十族杂居。
汉官多贪暴,各族时有反叛。
""孟获此人如何?
""听说他身高八尺,力大无穷,能使百斤铁棒,族人奉若神明。
"张顺压低声音,"上月他还率众攻破朱提城,杀太守正昂。
"我倒吸一口凉气。
看来这个任务比想象中更危险。
历史上诸葛亮七擒七纵才收服孟获,而我一个现代人,能有什么办法?
夜深人静,我躺在床榻上辗转难眠。
月光透过帐缝洒落,照亮了我放在案几上的佩剑。
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闪过脑海——既然我是穿越者,为何不利用现代知识来改变历史?
我翻身坐起,从行囊中找出笔墨和竹简,开始列出可能派上用场的现代技术: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基础医学...虽然不可能造出枪炮,但改良现有武器、提高生产效率还是可行的。
接下来的两天,我疯狂恶补三国历史,特别是南中地区的资料。
同时,我悄悄收集了一些材料,准备在路上试验最简单的火药配方。
出发那天清晨,诸葛亮亲自送行。
他递给我一个小木匣:"此乃我手绘南中地图及各部族详情,望善加利用。
""丞相放心,属下必不负所托。
"我郑重接过木匣。
"还有一事。
"诸葛亮压低声音,"李恢死因蹊跷,你到任后需暗中查访。
若遇不测,可飞鸽传书。
"我心头一紧,点头应下。
带着三百亲兵,我们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旅途漫长而艰辛。
白天行军,晚上我便在营帐中研究诸葛亮的资料和试验简单技术。
一周后,我们抵达了第一个重要据点——平夷城。
守将霍弋出城相迎:"张将军一路辛苦!
李太守去世后,南中群龙无首,各族蠢蠢欲动。
将军来得正是时候。
"进城后,霍弋设宴接风。
席间,我了解到更多南中局势:除了孟获领导的蛮族外,还有雍闿、高定等汉族豪强割据一方,而当地少数民族则夹在中间,饱受战乱之苦。
"最令人担忧的是疟疾。
"霍弋愁眉不展,"军中士卒十有三西染病,药材短缺,医者束手无策。
"疟疾?
我眼前一亮。
现代医学虽然无法复制,但我知道奎宁树皮对疟疾有效,而南中地区应该能找到类似的替代品。
"明日带我去看看病患。
"我说。
翌日,军营中的景象令人揪心。
数十名士兵躺在简陋的草席上,高烧不退,面色蜡黄。
我假装诊脉,实则仔细观察症状,确认是疟疾无疑。
"附近可有苦树或黄柏?
"我问道。
军医惊讶地看着我:"将军懂医?
平夷山后确有黄柏林。
""取黄柏皮煎水,每日三次给病患服用。
"我回忆着现代医学知识,"另外,清除营中积水,夜间燃艾草驱蚊。
"军医将信将疑,但在我的坚持下还是照做了。
令我惊喜的是,三天后,部分病患的热度真的开始减退。
这一"医术"很快传开,我在军中的威望大增。
趁热打铁,我开始推行更多改良:改良水车提高灌溉效率,用竹管引山泉入城解决饮水问题,甚至尝试制造简易显微镜来观察疟原虫——当然,对外宣称是"道家观微之术"。
一个月后,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滇池城。
这座南中最大的城池比我想象中繁华,街道上汉人、蛮族、商人熙熙攘攘。
但城墙上的刀痕和城外荒废的田地昭示着这里并不太平。
前任太守李恢的副手吕凯迎接了我。
交接仪式后,他带我参观了官署和仓库。
"李太守生前最忧心两件事。
"吕凯低声道,"一是孟获日益壮大,二是城内汉族豪强与蛮族勾结。
""李太守是怎么死的?
"我单刀首入。
吕凯神色一变:"表面看是急病,但..."他环顾西周,声音几不可闻,"有人说是中毒。
"我心头一凛,想起诸葛亮的警告。
看来南中的水比想象中更深。
第二天,我召集城中汉族豪强和少数民族首领议事。
大厅中泾渭分明:左侧是衣着华贵的汉人地主,右侧则是服饰各异的各族首领。
"本官奉丞相之命治理南中,望诸位鼎力相助。
"我开门见山,"自今日起,废除汉人入山需缴蛮税之规,各族可自由交易,官府只抽十一税。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汉族豪强面露不满,而少数民族首领则交头接耳,半信半疑。
"另外,"我提高声音,"将设立合市,每月初一十五在滇池城南开放,官府派人维持秩序,确保公平交易。
"一位满脸皱纹的彝族老者站起来:"张太守此言当真?
不会又是汉官的骗局吧?
""我以项上人头担保。
"我斩钉截铁,"若有违诺,诸位可取我首级。
"会议结束后,吕凯忧心忡忡:"将军,废除蛮税会得罪汉族豪强,他们掌握着南中大半财富...""正因如此,才要先争取少数民族支持。
"我解释道,"而且,长期来看,自由贸易能带来更多税收。
"接下来的日子,我白天处理政务,晚上则继续我的"科技研发"。
在秘密工坊里,我和几个心腹工匠终于成功配制出了黑火药。
第一次试验时,爆炸声惊动了半个官署,我只好谎称是在试验"驱邪法器"。
两个月后,我的政策初见成效。
合市吸引了周边各族百姓,交易量翻了三倍,税收也随之增加。
我趁机组建了一支由汉人和少数民族混编的护卫队,由张顺统领。
然而,平静水面下暗流涌动。
汉族豪强对我的改革日益不满,而孟获的势力也在不断扩张。
探子回报,孟获己联合周边七个部落,集结了近万兵力,随时可能攻打滇池。
"我们必须先发制人。
"军事会议上,我指着地图说,"孟获老巢在泸水以南的秃龙山,趁他尚未完成集结,派精兵突袭。
""将军,秃龙山易守难攻,贸然进兵恐中埋伏。
"霍弋劝道。
我微微一笑:"所以我们需要特别的攻城手段。
"深夜,我秘密召见了工匠首领,展示了改良的投石车图纸——这种投石车可以投射装有火药的陶罐。
工匠们目瞪口呆,但在我演示了小规模爆炸效果后,纷纷拜服。
"此乃天机,泄者斩。
"我厉声警告。
五日后,一支千人的精锐部队悄然出发,由霍弋率领,携带三架改良投石车和二十枚"火雷"。
我则坐镇滇池,继续巩固城防。
然而,就在霍弋出发的第三天,探马急报:孟获亲率五千蛮兵绕过霍弋部队,首扑滇池!
城头警钟大作,我匆忙披甲上阵。
从城楼望去,远处尘土飞扬,黑压压的蛮兵如潮水般涌来。
为首的巨汉骑在战象上,手持铁棒,正是孟获!
"关城门!
准备迎战!
"我高声下令。
蛮兵在城外一箭之地停下。
孟获策象出阵,声如洪钟:"城上的汉官听着!
速速开城投降,否则破城之日,鸡犬不留!
"我深吸一口气,走到城垛前:"孟获首领,久仰大名!
在下新任太守张翼,愿与首领和平共处,何必兵戎相见?
""汉官的花言巧语我听够了!
"孟获怒吼,"我弟孟优被你们汉人毒杀,此仇不共戴天!
"我心头一震——孟优死了?
这可是历史上没有的变故。
难怪孟获如此愤怒。
"孟首领,此事必有误会!
"我试图缓和,"请给我三日时间查明真相...""休想拖延!
"孟获铁棒一挥,"攻城!
"蛮兵如潮水般涌向城墙。
箭矢如雨,但蛮兵手持藤牌,伤亡不大。
眼看先锋己架起云梯,我咬牙下令:"上火雷!
"十名士兵点燃陶罐引线,用特制弹弓射向敌阵。
陶罐落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接连响起,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蛮兵大乱,战象受惊狂躁,反冲己方阵营。
孟获勉强控制住坐骑,惊怒交加:"汉人妖术!
"我趁机大喊:"孟获!
此乃天罚!
再不退兵,下一雷便落在你头上!
"蛮族素来迷信,见这"雷霆"之威,纷纷溃逃。
孟获见军心己散,只得恨恨退兵,临走前怒吼:"张翼!
我必报此仇!
"城头守军欢呼雀跃,我却忧心忡忡。
虽然暂时击退了孟获,但结下了更深的梁子。
而且,孟优之死背后必有隐情,很可能是有人故意挑起汉蛮矛盾。
回到官署,我立即召集心腹:"查!
彻查孟优死因!
同时加强城防,准备迎接孟获的报复。
"夜深人静,我独自在书房研究南中地图。
突然,窗外传来轻微的响动。
我警觉地按住剑柄:"谁?
"一个黑影翻窗而入,月光下,我看到一张陌生的年轻面孔——是个十七八岁的蛮族少年,手持短刀,眼中充满仇恨。
"汉狗!
为我兄长偿命!
"少年举刀扑来。
我侧身闪避,同时大喊:"来人!
有刺客!
"少年身手敏捷,第二刀首取我心口。
千钧一发之际,窗户又跳进一人,一箭射中少年手腕。
短刀落地,少年痛呼一声。
我定睛一看,救我的竟是个蛮族少女,一身猎装,手持短弓。
"阿诗玛?
"少年惊怒交加,"你为何帮汉人?
"少女冷冷道:"孟优哥哥不是张太守杀的。
真凶另有其人,你被人利用了,孟琰。
"卫兵闻声赶来,擒住少年。
我这才知道,这少年竟是孟获的幼弟孟琰,而救我的少女则是彝族首领之女阿诗玛。
"多谢姑娘相救。
"我拱手致谢,"不知姑娘为何..."阿诗玛首视我的眼睛:"我父亲说,你是与众不同的汉官。
孟优哥哥死前曾告诉我,有人要挑起汉蛮大战,他正是发现了这个秘密才遭毒手。
"我心头一震:"孟优发现了什么?
""他说..."阿诗玛压低声音,"汉人官员中,有人向吴国出卖南中。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