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风云际会入朝堂苏逸尘接连挫败土匪与黑鹰帮,势力壮大的同时,声名也在周边地区如雷贯耳。
附近的百姓将他视为救星,各地流民与有志之士纷纷慕名而来,队伍规模迅速扩充至数千人。
但苏逸尘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在这乱世,仅靠一支民间武装远远不够,必须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坚实的后盾。
此时,东晋朝廷虽偏安一隅,却也在努力招纳各方势力以巩固统治,对抗北方胡人。
苏逸尘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契机,若能获得朝廷认可,便可名正言顺地发展力量,为收复华夏山河增添助力。
然而,东晋朝堂由门阀士族把控,等级森严,想要获得朝廷接纳谈何容易。
苏逸尘一方面加强队伍训练,提升军事素养,另一方面积极与周边士族接触,试图通过他们牵线搭桥,打通进入朝堂的门路。
苏逸尘听闻当地有一士族陆家,家主陆安为人正首,在朝中也有一定人脉。
于是,他亲自登门拜访,表明来意。
陆安初见苏逸尘,见其气宇不凡,谈吐间尽显谋略与抱负,心中暗暗称奇。
但对于苏逸尘欲入朝堂之事,陆安却面露难色。
“苏公子,你在这乱世中拉起队伍,保一方百姓平安,所作所为令人钦佩。
只是如今朝堂之上,门阀士族争斗不断,各方利益盘根错节。
你一无显赫家世,二无朝中根基,贸然进入,恐遭排挤打压。”
陆安诚恳地说道。
苏逸尘拱手行礼,坚定地说:“陆公,逸尘深知其中艰难,但如今五胡乱华,生灵涂炭,逸尘愿为朝廷效力,收复失地,此心天地可鉴。
还望陆公能施以援手,逸尘定当铭记于心。”
陆安见苏逸尘态度坚决,心中颇为感动。
思索片刻后说道:“苏公子既有此壮志,老夫自当相助。
老夫有一好友,在朝中任吏部侍郎,可先为公子在朝中宣扬声名,再寻机举荐。
只是这过程需徐徐图之,切不可操之过急。”
苏逸尘大喜,再次拜谢:“多谢陆公,逸尘一切听从陆公安排。”
此后,陆安通过其人脉关系,在朝中为苏逸尘造势。
苏逸尘在民间抗击土匪、保境安民的事迹渐渐在朝堂上流传开来,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
与此同时,苏逸尘也并未闲着,他利用这段时间,对队伍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整编。
他按照东晋军队的编制,将队伍分为若干营,设立校尉、司马等官职,明确各级职责。
加强军事训练的同时,注重培养士兵的忠诚与纪律意识。
还选拔了一批有文化的士兵,组建了情报部门,负责收集周边地区的情报,包括胡人动向、其他势力的发展情况等。
经过数月运作,在陆安好友的举荐下,苏逸尘终于获得了入朝面圣的机会。
临行前,陆安再三叮嘱:“苏公子,此次面圣,切不可过于锋芒毕露。
朝堂之上,言多必失,需谨言慎行。”
苏逸尘点头称是,带着精心准备的应对策略与发展规划,踏上了前往东晋都城的路途。
抵达都城后,苏逸尘被引入宫中。
宫殿内,金碧辉煌,朝臣们身着华服,神色各异。
苏逸尘虽从未见过如此场面,但心中并无畏惧。
他稳步上前,向晋元帝行跪拜之礼。
“草民苏逸尘,拜见陛下。
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苏逸尘声音洪亮,不卑不亢。
晋元帝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见他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心中己有几分好感。
问道:“苏逸尘,朕听闻你在民间组织武装,抗击土匪,保一方平安,可有此事?”
苏逸尘答道:“回陛下,确有此事。
如今乱世,百姓流离失所,草民不忍见同胞受苦,故召集乡勇,抵御匪患。”
晋元帝微微点头,又问:“那你今日前来,所求何事?”
苏逸尘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如今五胡乱华,北方沦陷,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草民虽出身微末,但心怀壮志,愿为陛下效力,组建一支劲旅,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迎回二圣,重振我东晋雄风。”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一些朝臣面露不屑之色,认为苏逸尘不过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徒;而另一些朝臣则暗自点头,对苏逸尘的勇气与抱负表示赞赏。
晋元帝听后,并未立刻表态,而是沉思片刻后说道:“苏逸尘,北伐之事,关乎国家兴衰,非同小可。
你虽有此心,但朕需考量一二。
你且先在都城中住下,待朕与众卿商议之后,再做定夺。”
苏逸尘再次拜谢:“陛下圣明,草民静候陛下旨意。”
退朝后,苏逸尘在陆安安排下,暂住在一处府邸中。
然而,他的到来,却引起了朝中一些势力的警惕与不满。
以王导为首的部分门阀士族,担心苏逸尘的崛起会打破现有权力平衡,威胁到他们的利益。
于是,他们暗中谋划,准备给苏逸尘一个下马威。
数日后,苏逸尘接到宫中传召,称晋元帝与众臣要再次商讨北伐之事,命他一同参加。
苏逸尘心中一喜,以为晋元帝己下定决心,却不知这正是王导等人设下的圈套。
朝堂上,气氛凝重。
晋元帝端坐龙椅,目光扫过众人后,缓缓说道:“今日召众卿前来,是想再次商讨苏逸尘所提北伐之事。
苏逸尘,你且详细说说,你有何良策,可确保北伐成功?”
苏逸尘向前一步,侃侃而谈:“陛下,草民以为,北伐需先稳固后方,加强国内经济建设,储备粮草军需。
同时,整顿军队,选拔良将,提升军队战斗力。
此外,可联合北方汉族义军,里应外合,共击胡人。”
话未说完,王导站了出来,冷笑一声道:“苏逸尘,你说得轻巧。
稳固后方、整顿军队、联合义军,哪一项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如今国库空虚,民生艰难,你这北伐之策,不过是纸上谈兵,徒耗国力罢了。”
其他几位士族官员也纷纷附和:“是啊,陛下,北伐之事,切不可轻信这等无名小辈之言。”
苏逸尘心中明白,这是王导等人在故意刁难,但他并未慌乱。
镇定地说道:“王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如今不北伐,胡人势力只会日益壮大,东晋也将永无宁日。
至于人力物力,草民愿带头捐出全部家当,以作北伐之用。
同时,可在民间招募有志之士,共襄义举。”
王导眉头一皱,没想到苏逸尘竟如此应对。
他眼珠一转,又道:“苏逸尘,即便如你所说,那你又如何保证联合北方义军之事能够成功?
北方义军各自为战,互不统属,且多为乌合之众,岂能为你所用?”
苏逸尘早有准备,从容答道:“王大人,北方义军虽各自为战,但他们皆有抗击胡人的决心。
草民愿亲赴北方,凭借诚意与谋略,说服他们与东晋合作。
况且,如今胡人残暴,北方百姓苦不堪言,只要我们高举北伐大旗,必能得到百姓支持,义军也定会响应。”
晋元帝听着二人的辩论,心中犹豫不决。
一方面,他被苏逸尘的勇气与谋略所打动,渴望有人能北伐收复失地,重振国威;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北伐失败,动摇东晋根基,且王导等门阀士族在朝中势力庞大,不可轻易得罪。
就在晋元帝左右为难之际,另一位大臣站了出来。
此人名叫谢安,虽年轻,但才华出众,颇具远见。
他向晋元帝行礼后说道:“陛下,苏逸尘所言,虽有冒险之处,但不失为一条救国之路。
如今东晋偏安一隅,若不有所作为,恐民心渐失。
况且,苏逸尘既有此壮志,又有详细之策,不妨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先去筹备。
若筹备不利,再行处置不迟。”
谢安的话,让晋元帝心中一动。
他思索片刻后说道:“谢爱卿所言有理。
苏逸尘,朕命你暂领偏将军之职,负责筹备北伐事宜。
但你需在三个月内,拿出一份详细可行的北伐计划,且不可惊扰百姓,劳民伤财。
若到时无法完成,朕定不轻饶。”
苏逸尘大喜,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草民定不负陛下重托。”
然而,苏逸尘心里清楚,这三个月的筹备期,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王导等门阀士族必然会在暗中百般阻挠,而他不仅要应对朝堂上的压力,还要着手组建北伐筹备团队,制定详细计划,联络北方义军。
但苏逸尘并未退缩,他深知,这是实现他收复华夏山河梦想的第一步,无论多么艰难,都必须全力以赴。
退朝后,苏逸尘找到谢安,诚恳地说道:“谢大人,今日若不是您仗义执言,逸尘恐难有机会。
逸尘感激不尽。”
谢安微笑着摆摆手:“苏将军不必客气。
如今国难当头,吾辈皆应挺身而出。
苏将军既有此壮志,安自当全力支持。
只是这筹备之路,困难重重,苏将军需早做打算。”
苏逸尘点头道:“谢大人放心,逸尘己有心理准备。
只是初来乍到,对朝中事务还不太熟悉,还望谢大人日后多多指点。”
谢安笑道:“苏将军言重了。
日后若有需要,苏将军尽管开口。”
与谢安分别后,苏逸尘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
他先是在军中挑选了一批得力干将,组成北伐筹备核心团队。
这些将领跟随苏逸尘多年,对他忠心耿耿,且各有所长。
有擅长军事谋划的李猛,精通粮草调配的张福,还有善于情报收集的赵虎。
苏逸尘与他们日夜商讨,制定北伐计划的细节。
从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到行军路线、后勤补给,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推敲,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在粮草调配方面,张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公子,如今国库空虚,单靠朝廷拨款恐难以满足北伐所需。
我们可效仿屯田之法,在边境地区招募流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这样既能解决部分粮草问题,又能安置流民,稳定后方。”
苏逸尘听后,眼前一亮:“此计甚妙。
只是屯田之事,需有专人负责,且要做好规划,不可操之过急。”
李猛则对军队编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公子,现有军队虽有数千人,但战斗力参差不齐。
我们可对士兵进行重新选拔,留下精锐,淘汰老弱。
同时,加强训练,引入一些新的战术与阵法,提升军队整体战斗力。”
苏逸尘点头表示赞同:“嗯,选拔士兵之事,务必公正公平。
训练方面,可参照北方胡人骑兵的作战特点,加以改进,使我们的军队更具灵活性与攻击性。”
在联络北方义军方面,赵虎主动请缨:“公子,我对北方地形较为熟悉,且在北方有些人脉。
我愿乔装北上,联络各路义军,传达我们北伐的意图。”
苏逸尘拍了拍赵虎的肩膀:“赵虎,此去北方,危险重重,你务必小心行事。
联络义军时,不可强求,以诚意打动他们。”
安排好各项事务后,苏逸尘又马不停蹄地拜访朝中一些支持北伐的官员,寻求他们的帮助与支持。
然而,王导等门阀士族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在暗中使绊子,试图破坏苏逸尘的筹备工作。
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阻止一些商人向苏逸尘提供物资,还在朝堂上散布谣言,诋毁苏逸尘的声誉。
面对这些困难,苏逸尘并未退缩。
他一方面加强与支持北伐官员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门阀士族的压力;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其他物资渠道,确保筹备工作顺利进行。
在苏逸尘的努力下,筹备工作逐渐有了眉目。
屯田计划开始实施,边境地区的流民纷纷响应,荒地被开垦出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军队选拔与训练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士兵们的战斗力日益提升。
而赵虎在北方的联络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部分义军表示愿意与东晋合作,共同北伐。
然而,三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
苏逸尘能否按时拿出令晋元帝满意的北伐计划,又将如何应对王导等门阀士族的进一步刁难?
这一切,都如同重重迷雾,笼罩在苏逸尘的前方,等待着他去拨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