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寄存处(哈哈哈哈作者脑子也在里面).........范明远睁开眼睛时,首先看到的是一顶青纱帐子。
帐顶绣着精致的云纹,随着窗外吹来的微风轻轻摆动。
他猛地坐起身,一阵眩晕袭来,不得不扶住床沿才稳住身体。
"三公子醒了?
"一个十西五岁的小厮掀开帘子进来,手里端着铜盆,"今日要去书院,公子可不能再迟了。
"范明远——不,现在他应该叫范正阳了——盯着水中倒映的那张陌生面孔。
约莫十七八岁的少年,眉目清朗,眼神锐利,与他前世三十岁的面容截然不同。
"庆历三年..."他喃喃自语,脑海中突然涌入大量记忆。
他穿越成了范仲淹的嫡三子范正阳,而现在是庆历三年春,正是父亲推行新政的关键时期。
"公子?
"小厮青松疑惑地看着他。
"无妨,更衣吧。
"范正阳压下心中惊涛骇浪,故作镇定地起身。
作为现代历史学者,他对北宋历史了如指掌,更巧的是他刚好看过《知否》原著,没想到竟会穿越到这个与小说重合的世界。
穿戴整齐后,范正阳站在铜镜前打量自己。
一身月白色首裰,腰间系着青玉带,衬得他身姿挺拔。
最令他惊喜的是,这具身体不仅健康强壮,还保留了他前世过目不忘的能力——刚才随手翻看的《论语》竟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
"三弟今日气色不错。
"门外走进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正是范仲淹长子范纯仁,"父亲让我来看看你是否准备好了。
"范正阳迅速从记忆中调出关于这位兄长的信息。
范纯仁性格温和,学问扎实,是范仲淹的得力助手。
"多谢大哥关心,我这就去给父亲请安。
"穿过回廊时,范正阳注意到范府虽不奢华却处处透着雅致。
假山池沼错落有致,廊下挂着几幅山水,一看就知是名家手笔。
这与他了解的范仲淹清廉形象相符——虽位居高位却不尚奢华。
书房内,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子正在批阅公文。
他面容清瘦,双目炯炯有神,正是名垂青史的范文正公——范仲淹。
"儿子给父亲请安。
"范正阳恭敬行礼。
范仲淹抬头,目光如炬:"正阳,你前日的策论我看了。
《论吏治十弊》写得不错,但锋芒太露。
为官之道,既要明辨是非,也要懂得审时度势。
"范正阳心头一跳。
那篇策论是他穿越前原主写的,没想到竟能得到范仲淹亲自点评。
他前世研究宋史时,最敬佩的就是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臣。
"儿子谨记父亲教诲。
""嗯。
"范仲淹微微颔首,"今日你去书院,代我向山长问好。
另外..."他略一沉吟,"英国公府的大小姐近日也在应天书院求学,你需以礼相待。
"英国公府?
张桂芳?
范正阳瞳孔微缩。
这不正是《知否》中明兰的夫家吗?
按照原著时间线,此时顾廷烨应该还在军中,而英国公府的大小姐张桂芳...等等,原著中似乎没有这个人物?
带着满腹疑问,范正阳辞别父亲,骑马前往应天书院。
春风拂面,汴京城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
街市上人声鼎沸,各色商铺鳞次栉比,比他想象中还要热闹几分。
"三公子!
"青松突然指着前方,"那不是英国公府的马车吗?
"范正阳顺着方向看去,只见一辆装饰简朴却做工精良的马车停在书院门前。
车帘掀起,一位身着湖蓝色褙子的少女轻盈跃下。
她约莫十六七岁,眉如远山,目似秋水,举止间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又透着一股寻常闺秀没有的英气。
"那就是英国公嫡女张桂芳?
"范正阳低声问道。
"正是。
"青松点头,"听说这位张大小姐不喜女红,偏爱骑射兵法,英国公宠得紧,特意让她来书院听讲。
"范正阳若有所思。
这显然是一个原著中没有的重要人物,难道是这个平行世界的变数?
他正思索间,那少女似有所感,突然转头看向他这边。
西目相对,范正阳心头莫名一颤。
那双眼睛太特别了——清澈见底却又深不可测,像是能看透人心。
张桂芳微微颔首,算是见礼,然后转身步入书院。
范正阳注意到她腰间佩着一把精致短剑,行走时步伐轻盈稳健,显然是练过武的。
"有意思。
"范正阳轻笑一声,翻身下马,"走,我们也进去。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