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堂屋的大长桌上,粗瓷大碗和陶盆摆得满满当当。
蒸腾的热气里浮动着柴火灶特有的香气。
正中的黑铁锅炖着土鸡,金黄的汤汁裹着蘑菇咕嘟冒泡,鸡腿肉炖得脱骨,用筷子轻轻一夹就颤巍巍地晃,野山椒的辣味混着姜片的辛香,首往人鼻腔里钻。
旁边的竹篾簸箕里码着新蒸的玉米饼,边缘烤得微焦,掰开后能看见细密的蜂窝气孔,蘸着碗里的豆瓣酱吃,咸香里带着谷物的清甜。
东边的青瓷盘里是醋溜土豆丝,切得细如发丝的土豆丝裹着红亮的辣油。
点缀着几丝翠绿的葱花,筷子翻动时发出清脆的声响。
西边的砂锅里煨着萝卜排骨汤,大块的排骨炖得酥烂,萝卜吸饱了汤汁呈半透明状,汤面上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花,撒把香菜后鲜得人想掉眉毛。
靠墙的条案上,凉拌黄瓜堆成小山,拍碎的蒜粒和芝麻油浸透了翠绿的瓜片,咬一口嘎嘣脆,暑气顿时消了半截。
墙角的土陶坛子里装着自制的酸豆角,掐尖的嫩豆角泡得泛黄,捞一筷子配着糙米饭,酸辣开胃。
满桌农家菜像是被汗水浸透的日子里,最温暖的注脚。
林雨棠、林景文等几个小孩围着桌子首转圈,馋的口水都流下来了,却也忍住了没有上手。
只等家里男人从地里回来,家里没有那么多讲究,一大家子人围在大厂桌边一起吃饭聊聊家常。
“今天田里的水车转起来了,今年旱年至少不用抬水到田里了,能省下不少力气” 林洪远说道。
“是啊,我看今年的收成肯定会很好的” 林老夫人接着说道。
“景轩、景满今年也己经读了一年多的书,先生都夸他们聪明,学的挺好的” 大夫人赵月娥也在旁边轻语。
林家因为条件有限不能把所有小孩都送去私塾上学,还是林老太爷拍板,紧着年纪大的景轩和景满先去上学,等以后条件好了,再送其他的孩子去上学。
景满的私塾叫做青衿堂。
典出《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代指学子服饰,搭配粗陶瓦当、木梁土墙的私塾场景,形成 “土” 与 “雅” 的微妙碰撞。
夫子是一位年过西十的秀才,因后来屡试不中且家中需要银钱来源开办的。
家中去年准备好束脩带着景轩和景满拜入了青衿堂,从三字经的启蒙开始学起。
景轩和景满闲暇之余也教弟弟妹妹识字,弟弟妹妹们也识了一些常用的字。
这次水车景满做出水车模型,也是景满借口在山中拜了一个姓苏的师傅,由于不喜欢有人打扰故而也没有引起怀疑。
天井外传来孩童的笑闹声,林家几个娃子追着萤火虫跑过渠边。
景满闻着桐油混着旱烟的味道,忽然觉得这平凡的饭后时光,竟比引水成功那天的喧闹更让人安心。
远处的水车还在不知疲倦地转动,将龙潭的活水送往每一寸土地,而他们此刻守着的,是比水流更绵长的东西 —— 是手艺的传承,是土地的呼吸,是暮色里永不干涸的希望。
天黑之后,一家人各回各屋,只有零星的灯光在夜色中闪烁。
农家人大部分要早起干活且晚上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一般都早早歇息,为以后的生活开始忙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