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西北戈壁滩上,狂风卷着砂砾呼啸而过,像无数细小的刀片切割着裸露在外的每一寸皮肤。
安德烈·彼得罗夫眯起灰蓝色的眼睛,将羊绒围巾又往上拉了拉,却仍挡不住沙子钻进衣领的刺痛感。
"这该死的风!
"他用俄语咒骂了一句,声音立刻被风声吞噬。
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安德烈回头,看见他的副手瓦西里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手里拿着几张被风吹得哗啦作响的图纸。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我们得找个避风的地方!
"瓦西里大声喊道,"这些图纸快被吹跑了!
"安德烈点点头,目光扫过这片荒凉的戈壁。
远处,几顶军绿色帐篷在风中剧烈摇晃,像是随时会被连根拔起。
这就是他们未来几个月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中国西北的无人区,未来航天基地的选址。
"走吧,去指挥部帐篷。
"安德烈拍了拍瓦西里的肩膀,"中国人应该在那里等我们。
"两人顶着风沙艰难前行,每走一步都像在与无形的敌人搏斗。
安德烈的靴子里己经灌满了沙子,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砂砾摩擦脚踝的疼痛。
三个月前,当莫斯科决定派他们这批专家来援助中国同志时,他想象过各种困难,但从未料到自然环境会如此恶劣。
指挥部帐篷比其他的要大一些,门口站着两名中国士兵,看见他们走近,立刻立正敬礼。
安德烈回了个礼,掀开帐篷门帘走了进去。
帐篷内的空气浑浊但至少没有风沙。
几张简易木桌拼在一起,上面铺着地图和图纸,七八个中国军人和技术人员围在那里。
看到苏联专家进来,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一位戴着眼镜、身材瘦削的中国军官走上前来,用带着浓重口音的俄语说道:"彼得罗夫同志,欢迎你们。
我是林志远,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安德烈握住对方伸来的手,注意到这双手虽然瘦削却布满老茧,指甲缝里还有没洗干净的机油痕迹——这是个真正干过活的人,不是只会坐在办公室里的官僚。
"谢谢,林同志。
"安德烈用缓慢的俄语回答,确保对方能听懂,"我们带来了第一批设计图纸和材料清单。
希望我们能尽快开始工作。
"林志远点点头,示意他们到桌前。
安德烈注意到桌上的地图己经被风沙磨损了边缘,但上面用红铅笔标注的线条依然清晰可见——那是发射场和观测站的位置规划。
"我们昨天己经完成了初步的地面平整工作。
"林志远指着地图说,同时一个年轻的中国技术员开始翻译成俄语,"但遇到了一个问题——按照你们提供的规格,发射台地基需要特殊钢材,而我们目前..."安德烈没等翻译说完就明白了问题所在。
他转向瓦西里:"把我们带来的材料清单给林同志看看。
"瓦西里从公文包里取出厚厚一叠文件,小心翼翼地摊开在桌上。
安德烈注意到中国同志们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像饿狼看见了鲜肉。
这种眼神他在战后重建时期的苏联见过太多——那是物资极度匮乏下人们对资源的渴望。
"第一批钢材三天后通过铁路运到。
"安德烈指着清单说,"足够建造发射塔架的基础部分。
但我们需要确保..."他的话被帐篷外突然响起的嘈杂声打断。
一个满身尘土的年轻中国士兵冲了进来,急促地说了一串中文。
安德烈看到林志远的脸色变了。
"怎么了?
"安德烈问。
"沙尘暴要来了,比预想的更强烈。
"林志远简短地回答,"我们得立刻加固帐篷,保护设备。
"安德烈还没来得及回应,帐篷外就传来一阵可怕的呼啸声,紧接着整个帐篷剧烈摇晃起来,像是有一头巨兽在外面撕扯。
桌上的图纸被突然灌入的风掀起,在空中乱舞。
"所有人!
固定帐篷!
保护图纸!
"林志远用中俄两种语言大喊。
接下来的几分钟里,中苏两国人员乱成一团。
有人用身体压住图纸,有人冲向帐篷边缘抓住绳索,还有人搬来木箱压住桌角。
安德烈感到一阵眩晕——这就是他们合作的开始吗?
在沙尘暴中狼狈地抢救几张纸?
风越来越大,帐篷的一角己经被掀开,黄沙像洪水般涌入。
安德烈看到一个年轻的中国技术员正拼命抓住那处缺口,但风力太强,眼看就要支撑不住。
"瓦西里!
帮我!
"安德烈冲向那个缺口,和瓦西里一起拉住帆布。
沙粒打在脸上生疼,眼睛几乎睁不开。
就在这时,一双有力的手从另一边抓住了帆布——是林志远。
三人合力,终于将缺口暂时固定住。
"钉子!
给我钉子!
"林志远用中文大喊。
有人递来锤子和长钉,安德烈接过,用尽全力将钉子砸入地面。
一下,两下,三下...帐篷终于停止了剧烈晃动。
当风势稍减,所有人都气喘吁吁地坐在地上时,安德烈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发抖。
不是出于恐惧,而是某种奇怪的兴奋。
他看向林志远,对方也正看着他,两人不约而同地露出了疲惫但释然的笑容。
"欢迎来到戈壁滩,彼得罗夫同志。
"林志远用俄语说,这次没有翻译。
安德烈大笑起来,笑声在帐篷内回荡。
他伸出手,林志远毫不犹豫地握住。
"看来我们的合作注定不会平凡,林同志。
"帐篷外,沙尘暴仍在怒吼,但某种比钢铁更坚固的东西,己经在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悄然形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