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正月初西,黄冈地区老房院村的天空还笼罩在一片深沉的夜色中。
寒风呼啸着穿过村庄的土墙,卷起地上的枯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村头的几棵老槐树在风中摇曳,枝干发出低沉的呻吟,仿佛在诉说着冬夜的寒冷与漫长。
李大山蹲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手里捏着一根自卷的旱烟,烟头的火光在黑暗中忽明忽暗。
他的眉头紧锁,目光时不时地瞥向屋内。
屋内传来一阵阵低沉的呻吟声,那是他的妻子赵秀兰正在经历生产的阵痛。
李大山深吸了一口烟,烟雾在寒冷的空气中迅速消散,仿佛他心中的焦虑也随之飘散了一些。
“大山,秀兰怎么样了?”
隔壁的王婶子披着一件破旧的棉袄,匆匆走了过来。
她的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糖水,脸上写满了关切。
“还在里头呢,接生婆说快了。”
李大山的声音有些沙哑,语气中透着一丝疲惫。
他己经守了一整夜,眼窝深陷,脸上的皱纹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深刻。
王婶子点点头,快步走进屋内。
屋内点着一盏煤油灯,昏黄的灯光映照在土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
赵秀兰躺在炕上,额头上布满了汗珠,脸色苍白如纸。
她的双手紧紧抓着身下的棉被,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接生婆李奶奶正蹲在炕边,低声安慰着她:“秀兰,再加把劲,孩子马上就出来了。”
赵秀兰咬紧牙关,发出一声低沉的呻吟。
她的身体微微颤抖,仿佛在用尽全身的力气。
屋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只有煤油灯的火焰在轻轻跳动。
“哇——”一声清脆的啼哭打破了屋内的沉寂。
李奶奶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迅速用一块干净的布将婴儿包裹起来,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
“是个男孩,秀兰,你看,多健康的孩子。”
赵秀兰虚弱地抬起头,目光落在婴儿红扑扑的小脸上。
她的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的光芒。
“大山,大山……”她轻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
李大山听到婴儿的啼哭声,猛地站起身,快步走进屋内。
他的目光落在妻子和婴儿身上,脸上的紧张神情终于放松了下来。
“秀兰,你辛苦了。”
他低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
李奶奶将婴儿递给李大山,笑着说道:“大山,这孩子生得真是时候,正月初西,是个好日子。
你们给他取个名字吧。”
李大山小心翼翼地接过婴儿,低头看着那张皱巴巴的小脸。
婴儿的眼睛还没有睁开,但小嘴却一张一合,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李大山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抬头看向赵秀兰,轻声说道:“秀兰,你看这孩子,多像你。
咱们叫他李启吧,希望他将来能开启一片新天地。”
赵秀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泪光。
“好,就叫李启。”
屋外的天色渐渐亮了起来,东方的天空泛起了一抹鱼肚白。
寒风依旧在呼啸,但屋内的气氛却变得温暖而宁静。
李大山抱着李启,站在门口,望着远处的天空。
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尽管生活依旧艰难,但这个新生命的到来,仿佛为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一丝光明。
“大山,秀兰,你们看,天亮了。”
王婶子站在一旁,笑着说道。
李大山点点头,低头看着怀中的李启,轻声说道:“是啊,天亮了。
李启,你来了,咱们家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的。”
赵秀兰躺在炕上,听着丈夫的话,嘴角微微上扬。
她的目光落在李启的小脸上,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尽管生活依旧艰难,但她相信,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屋外的寒风依旧在呼啸,但屋内的温暖却让人感到无比安心。
李启的出生,仿佛为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老房院村的黎明终于到来,而李启的人生,也从此开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