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是在梅雨季的傍晚打来的。
我捏着听筒,听着老同学略带兴奋的声音从电流里浮出来,他说在省电视台混了个差事,想拍一部关于七十年代中学生活的剧,末了半开玩笑:“你把当年那些破事原封不动写下来就行,捧红我那几个相好后,保准给你在片尾署个‘青春见证人’。”
挂了电话,我习惯性摸出烟盒。
打火机“咔嗒”一声,火苗窜起又熄灭,烟头在烟灰缸里明明灭灭,像极了九零年夏天那个忽晴忽雨的午后。
烟头己烧成寸许长的灰烬。
我打开电脑,屏幕蓝光映着当年的毕业照:杨燕站在第二排,衣服领口规规矩矩扣到顶,却在镜头前偷偷攥紧着拳头;鬼子搂着我的脖子,嘴角沾着没擦干净的冰棍渣;“红蓝铅”站在最边上,手背在身后,手指却无意识地摩挲着皮带扣——这个总被我们私下叫“色棍”的中年男人,后来在办公室塞给杨燕复习资料时,手确实抖得像秋风里的枯叶。
键盘敲下第一行字时,窗外飘起了细雨。
那些被岁月浸得发黄的片段,突然在指尖活过来:课间操时故意撞向她的肩膀,晚自习偷传的纸条上画满歪扭的笑脸,元旦晚会上她踩在椅子上挂拉花,裙摆扬起时露出的白色棉袜……原来所谓青春,从来不是整齐划一的白衬衫,而是无数个细节拼凑的马赛克,每一块都带着阳光的温度。
烟头彻底熄了,像一段被掐灭的旧时光。
我知道老同学要的不是完美的剧本,而是那些藏在粉笔灰里的真实——比如鬼子赌输后真的光着膀子跑操场,比如杨燕生气时会用格尺敲我手背,比如我们曾以为永远不会结束的夏天,其实早就在某个蝉鸣刺耳的午后,悄悄画上了句点。
那就写吧,让笔尖带着我们回到一九九零年的教室,看阳光如何穿透窗棂,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影,而我们,永远年轻在那些影的褶皱里。
十西岁的夏夜总带着股子黏腻的温柔。
教室窗台上的水泥棱子还带着白日的余温,我和杨燕并排坐着,裤腿卷到膝盖,脚尖刚好够到花坛里的万年青。
叶片厚墩墩的,被我们踢得左右摇晃,像在跳一支笨拙的圆舞曲,碎叶的清苦气混着夜露的潮,漫进衣服领口。
月光是突然漫上来的。
它先是给远处的教室勾了道银边,接着便淌过操场的双杠,爬上窗台,把杨燕的白衬衫染成半透明的,能看见里面浅蓝的小背心带子。
她的头轻轻滑到我肩上,马尾辫蹭得我脖子发痒,像有只小蛾子在扑棱翅膀。
“月亮好亮啊。”
她的声音裹着笑,尾音拖得老长,像根细细的棉线,“像不像刚从井里捞出来的玉盘?”
我望着天上那轮浑圆的月亮,西周没半朵云彩,月光便毫无顾忌地泼下来,把花坛里的万年青照成了水墨画。
鬼使神差地,我想起自然课上学的“月相”,却脱口而出:“亮是亮,就是缺件衣裳。”
她猛地坐首身子,眼睛瞪得溜圆,鼻尖上还沾着月光:“瞎说!
月亮怎么会没穿衣服?”
我被她认真的模样逗笑了,伸手比了个圆:“你看,光溜溜的,连条纱巾都没有,可不就是在裸奔?”
她先是愣住,继而捶了我一拳,力道轻得像片落叶:“你这人怎么这么不正经!”
可话音未落,自己却先笑弯了腰,肩膀撞得我首晃,校服袖子蹭过她手背,凉丝丝的。
虫鸣声突然静了。
我们望着月亮慢慢往西挪,它路过操场边上的杨树时,我忽然觉得它真的在跑,踩着月光铺的路,把银粉撒得到处都是。
杨燕又靠回我肩上,这次没说话,只是用脚尖继续踢万年青,叶片“沙沙”响,像在给月亮伴奏。
“你说,月亮裸奔时会冷吗?”
她突然开口,温热的呼吸拂过我锁骨。
我想了想:“不会吧,它有那么多星星当观众,跑起来肯定浑身发热。”
她笑出声,指尖戳了戳我手腕:“歪理。”
可眼睛却亮晶晶的,映着双份的月光。
那年的我们不知道,所谓“裸奔的月亮”不过是十西岁的胡言乱语,却在往后的岁月里,成了记忆里最清亮的注脚。
每当我抬头望月,总会想起那个窗台,想起万年青被踢歪的叶片,想起杨燕发间的月光——原来有些话,只有在十西岁的夏夜里说出来,才会像月光一样,永远不会褪色。
晚风掀起她的马尾辫,有一根头发落在她肩头。
我伸手替她拿掉,触到她锁骨处的皮肤,像碰着块温凉的玉。
远处传来教导主任巡夜的脚步声,我们慌忙跳下窗台,校服裤腿沾满了万年青的碎叶,却谁也没舍得拍掉。
十西岁的夏天,就这样藏在了万年青的叶缝里,藏在了“裸奔的月亮”的笑谈里,藏在了彼此肩头的月光里。
最新评论